对话人:
【资料图】
王芳天津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朱绍岳 天津日报评论员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实现更好结合,对于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
朱绍岳:“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都至关重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克服和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可以有效提振企业转型的信心。
王芳: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时间紧迫,任务非常艰巨。对市场而言,企业是追求盈利的,如果缺少外力推动,单凭企业自身去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必然是非常缓慢的。尤其是当前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仍占大多数,清洁能源占比有待提高,这种情况下,低碳转型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规划等方式,促进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比如现在所有的发电厂都被纳入到强制减排的制度框架中,这就无形中给企业转型增加了动力。另一方面,从发展环境、社会环境着手,逐步培养低碳消费的社会氛围,进而激励企业提供更多低碳产品,市场越做越大,企业转型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朱绍岳:实现“双碳”目标,市场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日前,我市139家试点纳入企业全部完成2021年度碳配额清缴工作,并在全国率先完成履约,履约率连续7年保持100%。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双碳”目标集聚,将会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
王芳:政府先行,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发挥市场化运行的价格、金融、财税、技术、标准等体制机制的作用,是促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高效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以天津为例,作为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截至去年9月,我市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就已从1.4亿吨下降到了1.2亿吨。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助力企业在转型的同时,收获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激励企业将更多精力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倾斜。
朱绍岳:政府和市场是推动“双碳”工作的两只手,找准政府和市场相互补位、协调配合的着力点,才能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实现更好结合。您认为,应如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王芳: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相较于市场主体,政府掌握的信息更多,视野更广,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从系统层面进行规划部署,为市场主体画好运行“边界”,避免出现各自为战的局面。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仍然需要企业发挥主要作用。这个时候,市场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用好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机制,能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方向一致、劲往一处使,绿色转型的动能就会更加澎湃。
朱绍岳:向绿色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其中有“破”有“立”,对体制机制也是一场“大考”。
王芳:“破与立”是扬弃和创新,需要打破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观念束缚;“立”是渐进的生长,是建立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可见,“破”与“立”的过程,都需要体制机制的参与。如果制度层面的改革和创新没有跟上,就无法真正平稳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甚至可能引发风险产生。比如,如何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走向运动式减碳,就会导致行动扭曲,偏离目标。建立健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制度体系和考核标准,发挥相关政策法规的统领作用,明确政府、企业等各类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