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天天快消息!【津云调查】关爱老人,走出“遗忘”
2022-09-17 20:27:43 来源:津云 编辑:

提起阿尔茨海默,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老年痴呆症,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人口年龄分布的倒金字塔形结构使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懂得老年痴呆的预防,每年的9月21日,被定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彼知己、早防早治,携手向未来。

关心社区老人从用爱陪伴开始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变成了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那么这一病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河西区环湖南里小区。在社区警务室,民警郑振环正在接待来访的居民。郑振环,公安河西分局天塔派出所警长,2002年,被派到环湖南里社区警务室,负责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日常的警务工作,还担任着社区的副网格长。环湖南里是个建成40多年的老小区,老年人多,其中70岁以上的就有近百人。作为社区民警,郑振环拿居民都当家里人一样,他的电话号码,在警务室门口和各个单元门口都有张贴,早就成了小区里的热线电话。可这还不够,平时郑振环很少在警务室坐着,每天无论早晚都得在社区里溜达,就怕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尤其有几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平时必须要多上门,多与他们沟通聊天。谁的身体怎么样谁家有啥特殊情况,他都做到了如指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郑振环警官嘱咐居民注意安全

可即便是这样,社区老人多,千头万绪,难免也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就在前不久,73岁的独居老人邓阿姨,自己下楼遛弯,一下子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好心邻居想送她回家,她认为是陌生人,拒绝了。这个时候,正在值班的郑振环,了解情况后赶紧赶到现场。那天,郑振环把腿脚不好的邓阿姨背上楼,又把自己的电话贴在门上。打那天起,他就时常接到邓阿姨的电话。倒不是有什么事,就是老人经常忘记刚刚给他打过电话了。郑振环介绍:“有一次阿姨一晚上给我打了34个电话,她说话不清楚,我也不知道她干什么,正赶上那天我歇班,我让别的同事晚上去她家看看,一沟通,没事,就想找我聊一聊。”

自从那次邓阿姨出现迷路情况以后,郑振环的心里就不踏实了。他跟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商量着,必须隔三差五就去邓阿姨家看看,有时进门有时不进门,问问有什么需要,嘱咐几句,以免再发生什么意外。

关注关心老人,尤其是关注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这些年的工作下来,郑振环深有感受。除了必要的治疗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近他们,关爱和陪伴才是良药。而病情严重的老人,不论是独自一人外出,还是独自在家都十分危险。因为疾病的原因,老人有的开始失智,遗忘很多事情,有的会变得暴躁和执拗,而病情严重后会失能,更加需要照顾和陪伴。

从医38载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周玉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工作38年了。要说过去,阿尔茨海默病还是一个离人们很遥远的名词,周玉颖介绍:“当时出门诊,一天也碰不见一个来就诊的,所以那时候我找病人非常难。”正是因为当时人们的不了解、不熟悉,让周玉颖觉得这项研究工作更具意义。为了科研,她四处去找病人,然后与医院脑外伤中心的患者进行病理对比,发现两者的脑脊液病理有相似之处,在她看来,外伤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周玉颖分析病人病情

2006年,环湖医院建立认知障碍门诊,但当时掌握这方面技术的人不多,医院决定派青年医生到国外学习,这给了周玉颖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她被派到了德国,在阿尔茨海默毕业的学校——法兰克福的维尔茨堡大学学习。在阿尔茨海默就读、工作过的地方,周玉颖走进了维尔茨堡大学的病理馆,在这里她如获至宝,用了4个月时间,查看所有相关病理和图片,有了感官印象后,她又去门诊、影像科、电生理科等处学习,1年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环湖医院。周玉颖介绍:“我们把这个模式搬到我们医院,2009年的时候,我就在环湖医院建立了痴呆诊疗中心,建起了自己的数据库,有四五千个病人病例,积累了大量的随访资料,还有标本库,我们这些博士、研究生都通过这个数据库写了很多文章,对他们是个提高,对我们整体的科研水平也有很的提高。

30多年的临床经验,周玉颖感触最多的,就是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或是家人身上出现的记忆下降问题。阿尔茨海默病属于慢性进行性不可逆疾病,需要患者坚持服药,但过去进口药物相对昂贵,每月几千元的费用让不少人难以坚持治疗。谈到这个问题,周玉颖欣慰说:“我们国家最近几年医疗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之前进口的药,我们有很多厂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出来了,通过集采降价,给病人、家属带来很大福音。

潜心研究认知障碍治疗手段培养新人增加力量

如今,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老年痴呆,85岁以上老人3个人就有1个,看这数字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不过,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年轻医务工作者,加入到诊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行列。今年42岁的张楠,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每次查房,询问患者病情,都是他带科里实习医生进行实践的课堂。作为神经内科的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张楠很欣慰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让他在认知障碍治疗的研究方面更有激情,每次与大家在实验室一起操作时,张楠都想尽量让学生们听得懂、看得懂。所以,不论是查房、会诊,还是做动物实验,他都带着学生们一起参与。张楠说:“学生们也会从中体会到,阿尔茨海默病或者其他类型认知障碍,到底会有哪些病理改变,以及会有什么样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张楠给学生讲解阿尔茨海默病成因

张楠在神经内科,从事认知障碍诊疗已经16个年头了,在接触了无数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后,张楠感触最深的,就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多,很多人开始主动关注它了。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减缓病情发展。现在张楠带领团队,探索的正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他经常邀请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等部门的同事,一起会诊,希望能缩短诊断时间。

张楠带学生们查房

经过不断努力,张楠带领神经内科,在日常诊疗中,配备了专门的神经心理测评员,可以完成70多种量表测评,还专门开设了认知障碍患者住院病房,提供评估、康复和物理治疗等全新服务,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障碍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得到了业界认可,今年年初,被国家卫健委评为首批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张楠介绍:“这个中心可以帮助各个级别的医院建设自己的认知障碍诊疗的规范化流程,可以让患者更好地得到全程管理。

张楠与学生一起做动物试验

随着医疗服务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在延长,同时伴随一些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还可以通过药物控制,但是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属于大脑运作层面的问题,患者表面看上去没有什么,但通过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张楠觉得对待患者,除了医学帮助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包容。

面对老龄化和老年痴呆这个难题,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关爱老年痴呆患者,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给家人多一些关爱吧!(记者朱学兵

关键词: 关爱老人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