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将逐渐走入社会,特别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应利用假期做好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充足准备。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和其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意识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多掌握一些本领,为今后的就业创业赋能。
提前“加油”避免仓促选择
(资料图)
“开学我就要上大三了。之前,我老是觉得就业找工作的事儿离自己还远,可这个暑假,和同学们聚会时,大家总会互相询问‘考研还是工作?’。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真的即将踏入社会,要准备工作了。”就读于本市一所高校的小李告诉记者,事实上,他对工作的事还毫无头绪。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即将升至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当提到就业问题时,他们多少都会有点发懵,因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或目标而感到迷茫,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还有几位今年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在找工作时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能力要求也会感到有些措手不及。而且,他们在参加工作后发现,许多事情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或者不需要与别人合作的,甚至会感觉本领恐慌,急需给自“充电”。
然而,没有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们往往会忽视提前给自己“加油”,到了大四下半学期,有的比较盲目,看到其他同学去实习了,自己也随便找个岗位实习,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明确的方向;有的则比较紧张,因没有提前做准备、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清楚行业现状等感觉慌乱、担忧。
提升规划能力 把握就业方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大学生“返家乡”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返回家乡参与社会实践,帮助青年学生不断提升社会化能力。近日,北辰区团委联合天元发展中心在北辰区青年发展服务基地为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职业生涯规划交流分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中国青年创业导师李沐霖在现场向记者和在校大学生介绍,当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压力大,研究生、公务员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但通过与现场大学生的交流,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较为固定,其中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规划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如果职业规划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就难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和技能,甚至会错失了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机,将来难以给自己在应聘时‘加分’。”李沐霖说,“此外,就业一味‘攀高’,可能在屡次受挫后,会消磨掉学生的自信心,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职业规划也是一种能力,而且非常重要,职业规划能力越高,进行规划得越早,就能更早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和技能,将来就业也会更容易一些。”“动态”观念炼出真本领
“眼下,信息快速流动,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用人单位对岗位能力和技能也在不断提出新要求。大学生在应聘时会发现,许多岗位都设置了较为精准的需求,而这岗位需求也在考验学生的真本领。”李沐霖提出,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需要具备“动态”的职业观念,在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各个行业工作内容的认知;另一方面需要多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拓宽自己的眼界。
李沐霖介绍,从自身专业、兴趣、特长出发,挖掘自我潜能,提前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探索发现新的具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如果能及时做好职业规划,便能在学生时代和尚未工作前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做好就业工作的准备,根据自身情况特点进行调整和匹配,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认知的岗位,并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能力培养和提升。“举例来说,有些企业是科研企业,主要在科研技术方面或者新产品概念模式实现突破,最需要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应聘的大学生具备创新、创造能力。有些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而需要将技术与市场进行对接实现成果转化,尽可能发挥技术应用的最大价值,这样的企业就需要应聘的大学生了解技术的价值和优势,考察市场调研的能力,同时需要形成产业链的概念,将产品快速地与市场结合实现,满足市场的需求。”李沐霖补充道,有些企业的产品正在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要求应聘的大学生不断提升营销能力和执行能力。还有些成熟的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规模较大,也有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方案,这就要求应聘的大学生具备沟通、协调、抗压能力,保持沉稳踏实的心态。
李沐霖强调,大学生应利用各种学习之余的时间去做社会实践,比如社会调研、兼职工作、企业实习,多接触社会,从中有意识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尤其是在从事一些复制推广、重复类的实践工作,在难以创新的情况下,要格外注意细节,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同时,大学生要注意根据自己对行业的了解、认知,适时调整预期目标和职业思路,革新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方向。
“大学生在实践中,不要盲目,要将自己擅长的技能和实习的经历融入‘项目’中。”李沐霖解释说,项目包含了“立项”与“结项”,从开始到项目完成,从一个问题的假定提出,到提出解决方案,再到实际论证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将问题解决,完成项目。大学生要有“项目”意识,在日常实践、实习中,把自身技能、在平时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解决的问题进行融合,将自己完成的事情归纳为“项目”,找出自己在这些项目各个环节的定位和价值。将来求职面试中,如果能将自身技能、综合能力与自己参与的项目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往往会让用人单位产生一个立体、具体的印象,发现大学生的能力。
李沐霖还提醒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目标,要坚定自己的想法,为未来奋斗。如果当前没有目标,要不断摸索,通过实践找准定位,积累经验、资源和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为踏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今晚报记者 刘波)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