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环球动态:【国际禁毒日】坚决对毒品说不
2022-06-26 08:28:13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

为纪念虎门销烟183周年,6月3日,市禁毒办举办了2022年毒品集中销毁活动,对近年来收缴的毒品和毒品原植物进行焚毁。贴有封条的67箱毒品被禁毒民警放至销毁炉内当众销毁。

戒毒民警在对戒毒人员进行沙盘治疗。

毒品,一朵潜滋暗长的“恶之花”。一次吸毒,终身戒毒,有人说,吸食毒品是与死神一起演奏的“死亡之歌”。今天,在第35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敲响警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资料图)

趋势

“三降三升”我市毒情形势呈现积极变化

毒品的危害不言而喻,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一日不能松懈。从市公安局禁毒总队获悉,近年来,随着严打毒品犯罪、防控涉毒风险等多项措施齐头并进,我市毒情形势呈现“三降三升”积极变化。

“三降”:全市现有吸毒人员数量下降、新发现吸毒人员数量下降、吸毒人员复吸率下降;“三升”:禁毒打击效能上升、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数量上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巩固率上升。

举措

近4年破获1500多起毒品犯罪案件

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就是为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筑起安全屏障。

天津各级禁毒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清源断流”“禁毒两打两控”“飓风”等专项行动,近4年来,累计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500多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800多名,查获吸毒人员940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64.1公斤。

创建禁毒示范城区深化城市污水验毒工作

除了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外,我市还在探索毒品治理工作“新路子”上下了不少功夫。

积极推进市域毒品治理,开展禁毒示范城区创建工作,滨海新区、南开区历经3年努力,成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区。目前,全国创建禁毒示范城区41个,我市是全国获评城区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深化城市污水验毒工作,以城市污水验毒工作为依托,把污水验毒工作由区级检测范围精准缩小至街(镇),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区、街”三级污水监测模式,实现街(镇)级毒情监测和精准打击。

针对新类型毒品,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35种合成大麻素类、19种麻精药品检验方法。

推广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开展“平安关爱”行动

深入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程,推广应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教育平台,2018年以来,我市年均1400余所学校、70余万名适龄学生接受毒品预防教育。

持续开展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落实吸毒人员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医疗救助、就业帮扶、就业培训等工作,常态化开展社会面吸毒人员排查。

提醒

毒品“花样伪装”拒毒要有坚定信念

在传统认知里,提起毒品,人们都会想到鸦片、海洛因,而如今,毒贩为了牟取暴利,也在想方设法冲破防线,让毒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潜伏在我们身边。市公安局禁毒总队指挥室副主任宁凯介绍,近年来,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第三代毒品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吸食这类物质易诱发暴力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法分子把毒品伪装成为电子烟或是添加制作成小食品,具有极强的诱惑性,食用后会有较强的成瘾性,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同时,吸毒还可能诱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辨别电子烟是否“涉毒”细看说明和价格

“近几年,电子烟以时尚的外表和丰富的口味成为人们眼中的潮流新宠和戒烟神器。而新近出现的‘上头电子烟’其实是隐藏在靓丽外表下的一种新型毒品。”宁凯说,这种“上头电子烟”实际上是在烟油中加入四氢大麻酚或者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除了部分“意外”中招的人群外,还有一些人则是误认为吸食大麻不会像吸食海洛因和冰毒那样容易成瘾,甚至听信了“公安机关无法检出”的传言,而事实恰恰相反,合成大麻素往往吸食一次即可成瘾,自杀、自残、休克、猝死等情况屡有发生。

那么,如何辨别“上头电子烟”呢?宁凯介绍,首先就是要关注营销广告语是否出现了“上头”“飞行”“快感”等一些吸毒暗语字词,另外就是对比价格,普通电子烟一个烟弹价格一般在几十元左右,而大麻电子烟一个烟弹的价格往往在百元之上。“在我国,销售含有四氢大麻酚或者合成大麻素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上头电子烟’,属于贩卖毒品行为,吸食‘上头电子烟’属于吸毒行为,千万不要轻信毒贩的诱惑,以身试法,迈出涉毒的危险一步。”

绷紧“禁毒神经”防毒做到“六个要”

除了“上头电子烟”,还有大麻制“糖果”“饼干”“冰淇淋”“巧克力”……宁凯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毒品形态千变万化,一定要练就辨毒的火眼金睛以及拒毒的坚定信念。

一是要时刻牢记“吸毒毁一生”的忠告,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觉。二是要增强自控能力,要能认得清欺骗、抵得住诱惑,杜绝“吸一口没事”等侥幸心理,不越雷池一步。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四是要有战胜挫折的信心,遇到困难、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借毒解愁。五是要牢记不能滥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如兴奋药、镇静药等。六是要慎重交友,出入娱乐场所,要有警觉戒备的意识,不轻易和陌生人搭讪,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离开座位时一定注意不能让自己的饮料、食物离开自己的视线。

以案为鉴

“上头电子烟”竟含合成大麻素

日前,公安北辰分局侦破一起“上头电子烟”毒品案,斩断涉毒链条,抓获涉毒人员。

据介绍,根据线索指向,住在北辰区青光镇某小区的沙某某涉嫌通过快递等方式多次贩卖含有合成大麻素的“上头电子烟”毒品。随后,经过缜密侦查,公安北辰分局果断将沙某某抓获。起初,沙某某对贩卖含有毒品合成大麻素电子烟的违法事实拒不供述。办案民警对沙某某进一步调查得知,其贩卖的毒品合成大麻素电子烟是从本市人姜某某处以每个烟弹200元的价格购买的,加价后再以每个烟弹350元的价格贩卖给于某某。在大量证据面前,沙某某对贩毒事实供认不讳。

顺藤摸瓜,办案民警又将姜某某、于某某抓获。经对于某某进行检测,认定其曾吸食“上头电子烟”。于某某交代了其向沙某某购买“上头电子烟”并进行吸食的违法事实。此外,于某某还将“上头电子烟”以每个烟弹450元的价格加价卖给沈某某。办案民警迅速追击,将沈某某抓获。

目前,姜某某、沙某某、于某某因涉嫌贩卖毒品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于某某、沈某某因吸食含有合成大麻素的“上头电子烟”被依法行政拘留。

戒毒所里的故事

毒品是不能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1她远赴外地打工,被人诱骗吸食冰毒

李一(化名)女49岁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

扭腰转背,旋臂抻腿,调息理气,静心养神……戒毒所里每每练习瑜伽操,面容姣好、身材修长的李一都是领操人。李一热情,爱助人,但刚来时,却并不是这样。

李一出生在我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受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影响,在她上到初二时,就让其辍学回家务农了。21岁时,李一结婚生子,丈夫很爱她,生活虽然清苦,倒也平静安逸。

2016年初,为改变单调乏味的生活现状,不甘寂寞的李一远赴外地打工。因为缺乏经验阅历,她认识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他人诱骗和好奇心驱使下,李一吸食了冰毒。

“这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从此,李一深陷毒泽不能自拔,先后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她原本平淡却还算幸福的家,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李一和丈夫有一个儿子,正在部队服役,小伙子很优秀,发展前景良好,但知道妈妈因为吸毒被强戒后,一度担心自己的事业前途受影响,精神压力大。孩子奶奶知道孙子的情况后,更是逼着儿子和李一离婚。

“丈夫很善良,一直没告诉妻子实情,但凭着女人的直觉,李一感觉到了家庭的危机。”管教民警说,有一段时间,李一都处在焦虑不安中,甚至还有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让李一重拾生活的信心,管教民警先后找到李一的丈夫和婆婆,帮一家人解“心结”的同时,还促成了远程视频会见。民警的爱心和付出,让李一很感动,她给丈夫、儿子和婆婆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表达了对尽早回归正常的期盼。

2他本该有的大好“前程”,因毒品断送了

小陈(化名)男36岁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同学眼中的好榜样、领导眼中的好苗子……如果不是沾染上毒品,小陈本该有一个不错的未来,但是生活没有“如果”。

小陈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身为家中独子,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宠爱有加。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小陈,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取了公务员。

年轻有为、春风得意的小陈身边有不少追求者,但都没令他动心,直到一位王姓姑娘的出现。为了博取她的欢心,小陈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甚至还不惜冒着违反工作纪律的风险,投身“商海”,结果大败亏输,血本无归。

“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不好,工作上还出了差错,受到处分。”事业上亮起“红灯”,小陈觉得升职无望,开始频繁参加各种酒局,想着还要在“商海”中搏一搏。沾染上毒品,就是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

“他们说,吸食冰毒后会忘掉烦心事,获得前所未有的快乐感。”出于对毒品的好奇,更为迅速融入“圈子”,获得“认可”,小陈走上歧途。

2008年,小陈被首次强制隔离戒毒,并因此被单位开除,女友也离他而去。小陈说,第一次强戒期满后,他本想洗心革面,再找工作的,但却因为技能单一和吸毒案底,屡屡碰壁。无法排解苦闷的小陈又一次陷入吸毒、戒毒的怪圈。

“刚来时,他沉默寡言,性情暴躁,总因琐事和他人发生冲突……”管教民警对小陈的极端情绪化表现高度关注,经常找他谈心谈话,帮他化解“心结”;还联合他的家人,对小陈亲情帮教……终于,小陈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最近一次远程视频会见中,面对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父母,小陈泪如泉涌,他说,出去后一定痛改前非,做个孝顺的儿子。

3叛逆的她交友不慎,深陷毒泽不能自拔

明明(化名)女35岁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

第一次沾染毒品,明明还不到20岁。花一样的年纪,青春本该尽情绽放,却因毒品过早地凋零了……

父母常年忙于工作,疏于对明明的管教,明明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还经常逃学。初中毕业后,她考上了一所中专,住宿学校,离家较远,更加无拘无束起来。

经常夜不归宿,沉迷酒吧,明明结识了一些“损友”,其中不少是吸毒人员。在“损友”的教唆下,涉世未深的明明开始吸食冰毒,自此染上毒瘾,不能自拔。

“别人的青春都是在阳光下,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度过的,我的青春却是在一次次强制隔离戒毒中,消耗掉了。”尽管多次被强制隔离戒毒,明明一度并不知道悔改,毒友圈子越来越大,正常交际圈却越来越小,形成了屡吸屡戒、屡戒屡吸的恶性循环。

“最近一次强制隔离戒毒,她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日常学习和康复劳动,或目光呆滞、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管教民警对明明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经多次谈心谈话,管教民警发现,明明有着很矛盾的内心──“既想破罐破摔,又渴望被救赎;既自甘堕落,又呼唤希望,她正处在最脆弱、最敏感,也最为关键的教育攻坚阶段。”

针对明明的心理特点,管教民警为她制定了以内观干预疗法为主,辅之以亲情帮教、规范管理、正向引导、教育感化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教育矫治方案。

不久前,当明明父母出现在远程视频会见的另一端时,明明热泪盈眶,她心中的“结”彻底解开了。(记者 张清 韩雯 摄影 赵建伟 通讯员 赵军)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