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难题,本市尝试引入民营资本运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更多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对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黄正衍,浙江温州人,20多年扎根天津创新创业,最近,他主导的人工智能辅助视功能矫正设备开发项目获得3亿元融资,产品开发进入关键阶段,需要对接可以用于眼科的机械材料、智能硬件开发,以及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等一系列技术。带着一整套需求,他又找到了之前为他协调融资的联合创星董事、合伙人高崎:“我的现在的核心治疗技术已经是成型的,但是,我们产品现在研发、迭代,只要这个产业里需要的技术,工业设计、人工智能,我都需要。”
高崎的另一个身份,是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中心的总经理,这是联合创星2021年承接的一项新业务——公司与天津市科技局签约,负责对本市科技成果的展示,推进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并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接到黄正衍的需求后,他一方面在展交中心网上服务平台数据库内检索,一面通过分布在?各高校、研究机构的技术交易经纪人寻找。“在天津市来说,高校院所都在咱们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生态圈里头。需求发布以后,很快形成对接的意向,但如果以往,我们没有影响力,我得一个个大学去找,周期比较长,不见得能够匹配上。”
一周后,高崎就组织黄正衍和来自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线上展开对接。双方一拍即合,不仅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还计划就建立科研工作站等延伸合作进一步接触。而此时,高崎的转化服务还在跟进。“这个项目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持续关注的项目。因为成果转化它不像一个很明确的标的,很多交付物的细节有一些要求,包括还有知识产权的转化的,才能够让成果能够有效转换。不仅会产生一些未来收益,这个平台也能够聚拢很多的相关的服务机构来配套来服务,在过程当中可能我们还会去发现更好的一些项目。”
由民营资本搭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平台,改变了以往“单纯对接”的科技转化服务方式,服务提供者既有动力、也有资源提供更完善的转化服务。运营满一年,运营方挖掘有效需求和成果双双超过500项。
据统计,目前全市正在持续完善以展交中心为核心的市场化成果转化体系,全市共有技术转移机构203家,其中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10家。2021年,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1300亿元,较2020年提升超过18%。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副处长梁传辉说:“今年,我们要完善市场化技术转移体系,设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资金,为技术转移机构搭建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定价模式,支持高校院所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的专利成果实施技术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项目。第二方面,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实施意见,对科研成果实施谁委托,谁使用,谁评价,然后将评价的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它进行转化。”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