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年货大卖。各大线上平台上,特色老字号、非遗食品、地方名优等最受欢迎。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有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老字号、国家驰名商标等殊荣的“沙窝萝卜”,成为热卖爆品。从之前的路边摆卖、商超供货到全网走红,“沙窝萝卜”是怎么做到的?
源头直播,看得见、吃得鲜
每逢沙窝萝卜上市,天津市民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它的身影,饭后茶余吃几瓣,便觉胃开心爽。但随着沙窝萝卜的出名,市面上也开始出现个别不明产地、以次充好的“冒名”萝卜误导消费者。这一乱象,不仅使得真正的沙窝萝卜价值被抹杀,也让消费者陷入真假难辨的选择困境。
京喜买手崔荣生一直是“沙窝萝卜”的头号粉丝,提起家乡的好产品他总是满满的自豪:“沙窝萝卜只有小沙窝村的才正宗,口感是其他萝卜比不了的。”虽然不担心“冒牌萝卜”代替了沙窝萝卜的风采,但怕坏了沙窝萝卜的好名声。
去年11月恰逢沙窝萝卜旺季,崔荣生为了帮“正宗味”发声,将京喜直播间搬进了种植棚。阳光大棚内沙窝萝卜叶簇直立,体型匀称壮实,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主播展示着”一摔掉八瓣"。这一切都通过直播间呈现给了线上消费者,既让消费真真切切地看见了沙窝萝卜的原生态,又让沙窝萝卜的特征、出售流程更加透明化,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不仅如此,沙窝萝卜还依托京津冀社区服务团点等线上线下多场景多渠道,通过预售自提的新模式,实现最快次日到达消费者餐桌,确保消费者吃得更新鲜。
以需定采,减成本、增收益
过去,每逢沙窝萝卜丰收上市,小沙窝村的道路旁总摆着一排排满框萝卜等待路过的顾客,形成了简易的“前店后棚”售卖模式。这样慢慢形成了规模效应,会有附近的商超、批发商进行集中采买,也有农户慢慢“发明”顾客自采家庭农场的花样售卖模式,但是这些传统的销售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售卖量不稳定、采摘损耗大、账期长、资金周转慢等弊端。
去年11月,小沙窝村的村民老汲作为京喜合作伙伴,开启了新兴电商卖货模式,在崔荣生一行人的帮助下形成“直采、直供”的销售模式。从田间地头采摘的新鲜沙窝萝卜,次日就能到达消费者餐桌。
此外,线上直播、营销推广、多端引流也为老汲吸引了大量线上订单,老汲和农户们可以按照每日需求订单锁定采摘量,然后通过大规模集采销往各个网点、团点。“减少了采摘损耗、也没了存储压力,现在卖沙窝萝卜比之前更有赚头,不用再出去打工了,自己做老板更开心!” 老汲感慨道。
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运输、储存成本,沙窝萝卜以更实惠的价格触达到消费者。年货节期间,沙窝萝卜在京喜拼拼等小程序销售量迅速破万单,成为社区居民热衷的年货爆款。(天津日报记者岳付玉)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