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千问千寻大运河】千问千寻,只是一个开始
2021-12-30 12:59:07 来源:津云 编辑:

“千问千寻大运河”天津段主题活动今日告一段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连续7日发布的30余篇深度报道和独家原创新媒体产品。这些作品,凝结着多方面的心血,是寻访者和大运河天津段的一次“相遇”,是对运河沿线各区乡镇街村的一次巡礼,是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次深度挖掘。

一位记者说,这些天,她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因为这次主题采访活动,她才了解了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另一位记者说,他是感动的,也是振奋的,因为这次主题采访活动,他才深入感悟了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气息。

津沽大地,河海交汇,因水而兴,百世繁华。大运河从南到北,流过天津7个区,占到了全市16区的近一半。

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文化,就要先保护好运河生态。7日的巡礼,从南到北,我们看到,天津在运河沿线的生态建设上,皆是大手笔——静海林海经济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辰北运河水利风景区,运河生态廊道,犹如一个个明珠,串联在大运河这条丝带上,蓝绿交织,沁人心脾。天津在大运河保护中,着力践行“两山”理念,用生态的大效益,惠及当代,造福子孙。

保护好大运河,更要呵护好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杨柳青的深宅大院、老街里巷、青砖蓝瓦、曲径通幽,依稀可见昔日的市井繁华,人间烟火,也可见津商的奋斗、百姓的日常。独流木桥,华北唯一,凝结着津门匠心,传承着历史记忆,我们把它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来悉心保护。还有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运河沿线,我们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2项,这些都是珍贵的传家宝。

大运河作为人工内河,在现代社会,很多华北区段已经不具备航运功能,然而作为文化遗产,她的旅游价值却是千金难买。为了实现旅游通航功能,天津加快有关区段的通航技术论证,加速推进相关配套工程实施。有朝一日,想必津门百姓,一定能在两岸桃花、碧水画舫中重温不曾远去的运河梦。

有水,才有灵气。大运河孕育了天津这座城市,滋养了天津独特的文化形态,涵养了天津古老而又现代的气质。

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探寻,脚上的泥土气让我们领悟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大运河,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高速公路”和经济动脉,同时,大运河又是现代工商文明的起点,从这里,人们走出家乡,走向海洋,拓展更广阔的天地。

运河给天津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汩汩运河水,种出了沙窝萝卜,种出了陈官屯冬菜,催生了耳朵眼炸糕……一颗小小的沙窝萝卜,口感无双,是运河水、沙土地和祖传栽培技术造就的神来之作。一颗看似无奇的白菜,严守时令,经过传统工序的悉心打磨,成了餐桌上品,跻身“天津礼物”。还有那些数不清的非遗技艺,恰似繁星点点,把大运河装点得格外好看。

运河培育了天津人的坚韧品格。老人沈建章告诉我们,他们听着运河纤夫的号子声长大,他们扛大个,干脚行,二百多斤的苇席抄起来就走,回家睡一觉,第二天一出太阳接着干——这是老一辈的勤劳和坚韧。北运河边的高金明告诉我们,他们为了练好高跷,传承好非遗项目,展示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哪怕摔到出现生命危险,仍是苦练不辍——这是新时代年轻人的坚守和坚韧。

运河培育了天津人的开拓精神。近代中国看天津,三岔河口,福聚兴机器厂为代表的近代工业,积累着天津制造业的最初底蕴,沉淀着天津的厚重。先辈企业家筚路蓝缕,经世济民,在农耕社会向商工社会转型的年代奋力探索。当年,醋酱作坊时代的独流老醋,顺着运河销到京师,如今,老字号实现复兴,在新时代的高速公路上,回甜的老醋香,通达到南至海南岛、北到东三省的祖国各地,这里面是天津企业家的开拓精神。

开拓精神,承载着天津的梦想,是天津持续发展的动力。从静海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到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西青经开区,再到京津走廊明珠武清承接首都产业转移,敢为人先,勇做担当,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运河两岸干劲足,他们在合力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天津答卷。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乡村振兴,天津的步伐坚实有力。小枣脆、荷塘美,南运河畔的小高庄,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样板路。北辰双街村,从一个落后的村庄,转身为净资产达9亿元的富裕村,获得了“运河明珠”的美誉。更让我们振奋的是,《大运河(天津段)沿岸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重磅发布,四类美丽村庄、20个特色风貌区,金色麦浪,花田林海,有了规划,运河两岸一定更加美丽动人。

7日巡礼,我们写出的,只是大运河天津段故事的一个序曲。千问千寻,我们会继续追问,继续探寻。(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