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千问千寻大运河】从漕粮中转站到城市新名片,看三岔口的华丽变身……
2021-12-29 09:27:57 来源:津云 编辑:

穿城而过的海河,就像一幅多彩多姿的风景画,把天津这座城市打扮得楚楚动人。“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三岔河口指子牙河与南运河、北运河的交汇处,也是海河干流的源头。

三岔河口是天津城的发祥地,也是天津六百多年历史风云际会、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它川流不息,亲历了天津城的发展,也孕育了天津独特的文脉和商脉。

海河岸边的时空隧道

金钢桥边,海河如一条飘逸的玉带,天津之眼横跨海河,游船在水面上穿梭,两岸的高楼大厦林立,海水与建筑的结合,融汇成天津最美的景观之一。

一座刻有《潞河督运图》和《三岔河口记》的百米浮雕安静地伫立在亲水平台上,像一座时空隧道,记载着三岔河口在天津运河故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潞河督运图》浮雕

《潞河督运图》占据了浮雕的一半,雕刻有官船、商船、货船、渔船等各类船只在三岔口穿梭往来的景象,两岸衙署、店铺、寺庙、民宅、粮仓错落有致,树木茂盛,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浮雕的另一半《三岔河口记》碑文讲述了三岔河口的历史脉络:“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三岔口到明、清时已是车船熙来攘往、万方商贾云集的重要商业中心。”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

历史上标志着天津发展的一系列名字,从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明代的天津卫,到清代的天津府,其衙署都落在三岔河口。

“金代以前,渔民、农夫和晒盐工们聚集在三岔河口形成了自然的村落。金、元时期,需要从南方走水道,运输大批粮食以维持运转,史称漕运。”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燕卿介绍,作为大运河北端唯一一座依河傍海的城市,三岔口在漕运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元朝是海漕的鼎盛时期,每年春秋两季,便有数万帆船乘着季候风从南方开到直沽。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漕粮运输采用海、陆、河接运的方式,无论走哪条路,三岔河口都是漕粮必经的中转要地。元代诗人张翥写诗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形象地描绘出漕船云集三岔河口的盛况。

明初,燕王朱棣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他率领大军从北平出发,在三岔河口渡河,突袭沧州打了胜仗。朱棣登基称帝后,将“直沽”改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津之地”。1404年,傍河修筑了天津城。

清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畅通,三岔河口发展为天津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天津也成为中国北方水运交通枢纽。

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潞河督运图》(局部)

“无论海漕或河漕,必经三岔口转运。漕船在此停留数月,于是大批饭馆、车马店、杂货店等在这一带应运而生,带有浓厚的漕运文化特色。”徐燕卿介绍,运河和海河的船只在三岔口停泊,各种商品在这里装卸,商业贸易非常繁荣。

彼时,三岔口一带不仅有钞关、盐关、直隶总督衙门及各种衙署,天津城北的侯家后、估衣街、锅店街等,都因地处南运河畔而成为当年的繁华地区。天津最早的商业街竹竿巷、针市街、小洋货街等,都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街道名称的由来就是因运河舶来的商品在这里销售而形成的。由于商业和运输的繁荣,很多外地商人来津经商,并组织了同乡会,在运河两岸建起了会馆,各类货栈、商行、银号、钱庄鳞次栉比,脚行、镖局等也应运而生。

彼时,河中船舶往来、陆上车马杂沓、街旁店铺林立、市中熙熙攘攘。《津门杂记》中记载:“繁华热闹胜两广,河路码头买卖广。”漕运繁盛,每天都有大批的菜船、粮船、运棉运麻船上溯到三岔河口转运,岸边有大批的纤夫,哼唱着号子,拖带着货船行进。

裁弯取直

站在金钢桥上,是观看天津新地标摩天轮的最佳角度,缓缓转动的城市之眼,坐落在永乐桥的中央,金钢桥下,是南北运河汇入海河的三岔河口。

事实上,这里叫新三岔河口可能更准确,因为最早的三岔河口并不在这里。“三岔河口者,天津要地之一也。其地处天津旧城之东北,南北运河会合之具体位置,前后亦有变易。其初迺在今狮子林桥附近,公元1918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将河道裁弯取直,方使之移至今金刚桥上游……”《三岔河口记》的碑文详述了三岔河口的变迁。

裁弯取直前的三岔河口

地理意义上的三岔河口原指望海楼、狮子林一带,北运河从望海楼教堂向东,连接原金钟河,绕过狮子林地区和金家窑地区,折向西北,形成一个大湾,此即原三岔河口。经1918年的“裁弯取直”后,三岔河口北移至金钢桥一带。

“海河是九河下梢,每到雨水丰沛的季节,海河是上游河流的泄洪之地,旧时海河河道是自然形成的,蜿蜒曲折,七拐八拐,每逢大水来临,这样的河道对于洪水阻力很大,不利于泄洪。”徐燕卿说,这是海河多次裁弯取直的一个重要原因。

1917年,天津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洪灾,市内各种设施以及商户、市民遭受了巨大损失。待大水退去,天津的士绅们代表居民向市政当局建议,对海河河道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裁弯取直工程。

工程于1918年进行,由当年一个名叫海河工程局的机构参与完成。自1901年至1923年,海河工程局先后进行了6次裁弯。

1918年的这次裁弯取直工程中,工程人员决定废除金家窑大弯,从北运河转弯处向三岔河口直挖一条新河道。与此同时,南运河也进行裁弯取直,去掉了单街子和侯家后大弯。

工程进行了两年,三岔河口向北推移了约1.2公里,“我们如今看到的从金钢桥到狮子林桥的笔直河道,就是那时挖出来的。”徐燕卿介绍,经过这次裁弯取直,不仅使老三岔河口挪到了金钢桥的位置,原来在海河左岸的望海楼教堂,也“搬”到了海河右岸。

刚刚完成裁弯取直的三岔河口(1918-1926年)

裁弯取直工程后,三岔河口的繁华更胜往昔。三岔河口南侧的南运河一段河道,在工程中被填为一片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鸟市,与附近的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等,一起成为商贩的聚集之地。

20世纪中叶,黄河改道加上运河淤塞,漕运停止,以内河航运为基础的三岔河口地域经济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新名片

如今,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三岔河口早已不再肩负漕运的使命,化身成为天津地标性的风景线。

金钢桥的形状是一个弧形,巨大的红颜色拱形钢架,将两层桥面巧妙连接在一起,它犹如一道壮丽的彩虹横挂海河之上。从金钢桥上望去,南北运河汇合,穿过金钢桥缓缓流入海河……

漫步在岸边,解放桥、大沽桥、北安桥、金汤桥、狮子林桥、进步桥、金钢桥、永乐桥……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造型巧妙、独具匠心的桥梁和海河两岸亦古亦今、中西合璧的众多建筑,充满了津味文化的独特风情。

三岔口跨河建起“永乐桥”,又在其上建起跨桥高空观览车——“天津之眼”,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巨大轮盘与海河相映成趣。

如今的三岔河口

坐上摩天轮,到达最高处时,周边景色一览无余,放眼望去,隐约可见梁启超故居“饮冰室”、曹禺故居和曹禺剧场、袁世凯故居、冯国璋官邸,充满欧陆风情的意式街、以“小洋楼”为主的欧式古典建筑群和现代建筑群交融,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反差与融合,是游览天津城市建筑风貌的最佳窗口。

历经了百年风霜的三岔口华丽变身,运河边长大的天津人喜欢带上初来乍到的好友前往三岔河口开启一段浪漫之旅:欣赏完河边美景后,散步至望海楼教堂前合个影,然后去附近的意大利风情街喝杯咖啡,聊聊未来生活。

码头文化的精髓还在,在运河边听一段相声、品一杯茗茶,码头文化也催生了天津特色食品,从运河边一路穿过中山路,品尝天津特色小吃,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用纸一包,边走边吃,路边或街巷旮旯里,经常能看到卖“煎饼果子”的门脸,口味好的店铺,门口的队伍排得老长……

(津云新闻记者 劳韵霏 河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传宏)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