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一直是天津的优势产业之一。百年前,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先后兴办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黄海化工研究社,“永久黄团队”也奠定了天津在中国化学工业的地位。百年后,“永久黄”成为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名字虽然发生变化,但渤化永利依然沿袭着“责任所在、拼命为止、确保成功”的创业精神,为推动天津制造业立市、发展石化产业贡献着力量。
“最左侧的一封是范旭东先生的亲笔书信,信中他说,制碱一事吾中国民族已到非做不可的时期,吾人当努力去干一番”今年11月24号,是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07年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公司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厂史馆重温永利百年创业史。
1914年,近代中国化工业之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三年后创办永利碱厂,他和陈调甫、侯德榜、李烛尘等创始人用了10年时间,突破制碱壁垒,生产出“红三角”纯碱。渤化永利《海王旬刊》主编王丹丹说:“当时的红三角纯碱,它使用的技术叫“苏尔维制碱法”,这个技术其实是早期被西方所封锁的,那么范侯德榜博士是通过自己的苦心研究,把苏尔维制碱法攻破了。而且他将数年的研究成果汇集成了一个专著,无私地将制碱法刊登在这本书上,造福了后人。”
“红三角”牌纯碱的诞生,让永利碱厂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策源地,同时,也铸就了永利“责任所在、拼命为止、确保成功”的创业精神。
斗转星移、时光穿梭。如今的渤化永利,在临港经济区两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上开启新的征程,化工先驱们的创业精神依然在传承、延续。
2019年8月,渤化永利创办了一家企业,名为天津久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总经理李亚斌说,企业的诞生源于一次“意外”。2013年,公司生产丁辛醇的进口设备出现一天之内催化剂活性衰减六成。李亚斌回忆:“如果说当时更换催化剂,从国外购买大概就得7个月,装置停下来直接影响着整个公司运作。所以后来就提出能不能对它进行活化再生,当时我们也成立了攻关组,经过40来天,形成了初步的再生工艺。”
丁辛醇是合成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国际上,丁辛醇生产工艺已经实现第4代技术,但国内企业只能买到第3代技术。成功解决催化剂问题后,研发人员们琢磨,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技术突破呢?2016年,渤化永利化工研究所立项,牵头人正是李亚斌。回想起研发过程的艰辛,他记忆犹新,因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第4代的催化剂跟第3代技术的催化剂是完全不一样,特别是做辅助催化剂的时候,国内辅助催化剂没有卖的,你说我想做这个实验,我买来先试试看行不行?没有。都是靠文献和专利去查阅,然后再做主催化剂。”
那几年,李亚斌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在购买原材料的路上。有一款催化剂原材料国内使用太少,他跑了好多省市,最后是在江西省一家生产防腐剂的小化工厂找到的。实验过程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他已经记不清了,有的同事一度想到放弃,可李亚斌觉得,他们面临的困境,和百年前范旭东、侯德榜遇到的难题是一样的,必须坚持下去:“其实侯氏制碱法也是在别人基础上调整改完以后咱们的一个东西,这也就是要传承下来的,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研发。就又回到实验室,那就挨个试,哪个管用,再在中试装置再试,到底是杂质的影响,还是反应温度,最后也找出了因素。”
一直到2019年,李亚斌和团队终于完成丁辛醇催化剂研究和生产工艺优化,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自主创新。很快,他们就开始为国内丁辛醇生产企业展开服务,去年完成580万销售收入,净利润达到310万。
现在,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年产30万吨合成氨、50万吨甲醇、50万吨丁辛醇、80万吨纯碱及氯化铵等化工产品产能。同时,一批类似久大科技的小创公司,从新型化工原料、氢能源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源泉。计划发展部副部长王松表示,“十四五”期间,百年渤化永利将沿袭先辈们的创业的精神,为天津化工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致力于打造氢能源供应链与氢能应用生态链,大力发展氢能源及光伏发电、余压蒸汽发电和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将企业发展与的制造业立市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展示新时代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传承一代又一代永利人创业为魂、实业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再谱时代华章。”(天津广播新闻中心记者董朗)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