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他是用生命铸“箭”的大国工匠,被称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
2021-12-17 17:02:52 来源:津云 编辑:

日前,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崔蕴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崔蕴从事航天事业近40年,被称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为了保住价值数亿元的国家财产,他多次作为抢险队员参与射前抢险,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火箭装配工作当中。

抢险冲在前

“退休前,能和团队一起保障好‘探月’和‘探火’工程火箭发射任务是我最大的愿望。”17日上午,正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执行任务的崔蕴,通过电话接受了记者采访。崔蕴告诉记者,运载火箭每次发射前的倒计时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抢险队员要进入箭体紧急排故,面对的是液氢液氧燃料低温传导,很容易被冻伤。今年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两次中止发射,第三次才发射成功的一次发射,比原定5月20日凌晨1时计划发射时间推迟了9天。

“一般的射前抢险需要两三个人,耗时五六个小时,最多用掉七八个氧气瓶。这次,4个人在舱里连续抢险48小时,用掉了78个氧气瓶。”当时带队抢险的崔蕴告诉记者,这是新一代运载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后持续抢险时间最长,进舱人员最多,消耗抢险氧气瓶数量最多的一次射前抢险。

今年4月26日,在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倒计时51小时的时候,火箭某单向阀突发故障,不能关闭,如果不及时解决,燃料将无法加注。为不影响火箭正常发射,60岁的崔蕴亲自进舱指导阀门更换。舱内空间狭小,环境恶劣,需要半蹲操作,他一蹲就是4个小时。最终,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顺利完成了阀门更换并测试合格,确保发射如期进行。

和死神较量

相比这两次抢险的有惊无险,31年前的的一次射前抢险却让当时年仅29岁的崔蕴与死神擦肩而过。1990年7月12日,我国首枚长二捆火箭发射前,助推器内部突然出现泄漏。此时,火箭助推器里已经充满了四氧化二氮,进舱抢险就是和死神较量。

作为抢险队的一员,崔蕴没有害怕,他戴上滤毒罐,在身上洒了些防护碱水,就和队友们一起冲了上去。很快,崔蕴找到了导致泄露的密封圈,他用扳手去拧紧密封圈。没想到,密封圈竟然已经被腐蚀透了,轻轻一拧,里面的四氧化二氮就像水柱一样喷了出来。崔蕴回忆说,当时他们戴的滤毒罐,只能防护到有害物浓度1000个ppm等级,可当时舱内已经达到万级、十万级的浓度,人在箭体里头几乎无法呼吸。

崔蕴一边强忍着痛苦,一边坚持在舱内操作,直至危险解除。这时,他眼前一黑,晕倒过去,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经检查,他肺部的75%已经被四氧化二氮侵蚀,生命危在旦夕。医生说,再晚1个小时就没命了。经过连续多次抢救,崔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第二天,躺在病床上的崔蕴听到长二捆火箭成功发射的消息,这个因伤痛被憋得喘不上气都没有掉过泪的硬汉,此时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至今,崔蕴的电脑密码中还有这样一串数字:19900713。他说:“这一天,是我的第二个生日。”

做好传帮带

今年60岁的崔蕴,这位一生全身心投入我国火箭研制事业的老航天人,已连续保障了我国长征五号系列、长征七号系列火箭全部11次发射及合练任务。自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火箭首飞以来,与脑血栓抗争多年的他,常常在北京、天津、海南三地之间来回奔波。有时,他会借着到北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会的机会,顺道回家看一看。每次回家,他的爱人都会用笔在日历上做记号,纪录他每年屈指可数的回家日子。2015年到2019年,他连续创下1年在北京家中停留不足10天的“纪录”。

2014年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进入了关键研制阶段。新型号、新环境、新设备,再加上一支平均年龄28岁,缺乏系统总装经验的年轻队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总装任务很难,急需一个“领头羊”来担此重任。面对新的挑战,崔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测试的组织管理和生产牵头工作。

当时,50多岁的崔蕴经常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奋战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劝他早点回去休息,可他每次都说:“我再看会儿。”就这样看着看着,就看到了收工。在长征七号合练箭总装的关键阶段,崔蕴连续17小时在总装测试现场第一线指挥和把关。为了确保长征七号合练箭的海运安全,型号总指挥征询崔蕴意见,可否带队从天津港押运火箭到海南文昌。然而,海运路途遥远,一旦身体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崔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身体的伤病,亲自坐镇押船,经过7个昼夜的航行,圆满完成了火箭运输任务。

在人才培育方面,崔蕴坚持在生产一线中做好技术、技能的传、帮、带,针对总装车间队伍年轻的情况,他由浅入深、手把手地教授他们正确的装配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从1982年入行,他带了一拨又一拨徒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火箭装配人才。如今,这位平时待人和善,干起活来却较真儿到底的“老师傅”已经60岁。眼睛有些花了,手也不如年轻人灵活,但他的一言一行,他身上的工匠精神,一直激励着年轻一代。“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中国更新一代的火箭,90%以上都是新装备、新技术,要靠年轻人,中国航天才能发展。”崔蕴激动地说。(今晚报记者何欣)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