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倒回两年前,于洪志不会想到,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作为天津市海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于洪志在去年年初疫情最严重时担任“红区”第一突击队队长,无数次面对危险。2021年,疫情防控早已步入常态化,但于洪志和同事们身上的责任却从未懈怠。
隔离休整 循环往复
“铃铃铃……”清晨五点半,于洪志的手机闹钟准时响起,但此时的他却并不在自己家中,而是在距离海河医院不远的隔离酒店里。
这是于洪志“红区”工作期间的日常: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洗漱,吃下隔离点提供的早餐,6点半赶班车到海河医院,下午5点乘坐班车返回隔离点,这只是正常情况,“工作忙碌时,往往无法准时下班,只能赶4小时后,也就是当日21点的班车回隔离酒店。极少数特别繁忙的时候,还要在病区住一宿。”
记者拨通于洪志电话时,他正在另一处隔离酒店接受隔离。这一天前,他刚在海河医院“红区”结束了15天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正按照防疫规定,和同事一起接受为期15天的集中隔离。
对于洪志来说,整个2021年,“进‘红区’——隔离——休整——再进……”这样的工作节奏已不再陌生。“进‘红区’工作15天,出来隔离15天,然后在外面工作、休整6周,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红区’诊疗工作……从去年至今,这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我自己都记不清几轮了。”于洪志笑着说。
于洪志口中的“红区”,指的是海河医院内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近一年多以来,天津市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大多在全程闭环管理后,来到这里接受治疗。
“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收治、排查、分型、上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诊疗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达到出院标准,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中,这就是我和同事们当前的日常工作。”于洪志介绍道。
久在前线 待战如常
于洪志正是天津市与新冠肺炎“一线作战”的最早一批人之一。2020年1月,天津市成立“新冠肺炎分析、研判和防控”专家组,于洪志成为专家组一员。在此之前,于洪志已有18年呼吸科工作经验,曾参与H7N9、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等疫情防治工作。
2020年1月21日,天津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随后转入海河医院治疗。作为第一突击队队长的于洪志与17名医生、35名护士早已做好准备,他们进入“红区”,展开临床救治。1月27日,于洪志被任命为海河医院“抗击新冠,保卫津门”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冲锋在前,先后诊治多例重症、危重症患者。
与现今不同,彼时全国人民对新冠肺炎这一病症所知还很少,预防、救治工作都要从实践中逐渐摸索而来。虽然进入“红区”前已做了功课,但摆在突击队眼前的,仍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当时,我们既要评估病情、提供救治、分担流行病接触史调查工作,还要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我只有一个念头——作为支部书记和病区负责人,我必须先上。”于洪志回忆道。
面对呼吸困难的新冠肺炎患者,于洪志有时要进行插管和实施气管镜手术。拥有多年呼吸系统传染病救治经验的于洪志,心里很清楚这些操作背后意味着怎样的风险。但回顾这段往事时,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个时候,决不能做个逃兵。”
2020年2月,于洪志在救治患者过程中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幸运的是,经过精心救治,他痊愈而归。于洪志出院后,经过隔离、休整,又回到海河医院,重新投入工作。
回想起这些经历时,于洪志谦虚地表示,自己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时间让自己多想,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呼吸科医生该做的事,“就算再来一次,我还会往前冲。”
面对患者 换位思考
治新冠肺炎患者已成为于洪志口中的日常,但做好这件“日常”,并不容易。
“我们医院每轮进入‘红区’工作的医务人员有一百多人,分成两个队,既有专门负责鉴诊的人员,也有负责对确诊病例进行治疗的人员。”于洪志介绍,“所有人员两点一线,每天要坐班车往返于隔离酒店和医院之间。”就拿轮班和通勤来说,每天6个班,4小时轮一班,每班2人。有些值夜班的护士需要在深夜里赶班车往返医院,非常辛苦。
于洪志自己也逐渐适应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日常工作节奏。有时,晚上回到隔离酒店,于洪志还要参加总结会议、线上培训,以及准备讲课教案等等,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和各种型号的充电器,成了他每晚要在隔离酒店里用到的东西。
随着新冠肺炎救治方案的逐步完善,于洪志和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变得有章可循。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状态,于洪志也有着更精准的理解。
“我们当前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自境外输入,他们经过闭环管理后,到院接受治疗,对这些患者的心理疏导同样很重要,我常告诉自己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耐心和患者沟通,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
近两年来,面对与新冠肺炎来袭前截然不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每个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在承担着责任。
“就拿最近来说,我一位同事的孩子突然发烧近40度,但这位同事当时还在‘红区’工作,无法回到孩子身边,只能由家人照顾孩子,心里的焦急那是可想而知的。这其实是一个缩影,每个多次出入‘红区’的医护人员,都多多少少地克服着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困难,大家都很不容易。”
闭环管理 市民安心
2021年即将过去,对如今的广大市民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最为严重时的那段经历,已成为近两年以前的回忆。甚至,疫情通报里零星出现的“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的消息,往往已不再惹人心惊。因为人们知道,疫情通报里“全程实施闭环管理”这短短几个字背后,是一份落在每个市民心头上的安心。
市民的这份“安心”,离不开医护人员的默默守护。对于洪志和他所在的海河医院同事们来说,危险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在海河医院这家定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里,救治重任一刻也没有松懈。
诊疗遇上加班的日子,于洪志返回隔离酒店时,酒店傍晚派发的盒饭往往早已冰凉,而这只是医护人员们坚守岗位的一个小小片段。
如今,于洪志进入“红区”前的准备工作已愈发熟练:榨菜、酱豆腐、小零食、随身药品、换洗衣物……这些成了他每次惯常携带的东西。正读高二的女儿课业日渐繁忙,于洪志很是关心,却少有机会面对面地看妻子和女儿一眼。
面对疫情这场战斗,于洪志和同事们充满了信心。“我只是医护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我深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每个医护人员都有所付出,克服了种种困难。我眼下能做的,就是尽力治好更多的病人,让更多新冠肺炎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中。”(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