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文脉传承与城市文化”高端论坛在津召开
2021-11-21 16:36:32 来源:津云 编辑:

11月20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天津古籍出版社、《藏书报》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文脉传承与城市文化”高端论坛暨“天津历代文集丛刊”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哲,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李华伟,天津古籍出版社总编张玮,《藏书报》总编王雪霞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苏州科技大学、衢州学院、天津图书馆、凤凰出版社、天津日报等研究机构及媒体行业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天津文脉的传承发展,地方文献资源整理与挖掘,新时代天津城市文化建设,“天津历代文集丛刊”的整理与出版,以及其他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主旨演讲。查洪德教授论述了全面系统挖掘地方文献对增强天津历史文化厚重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沈立岩教授提出要重估传统价值理念,并强调了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赵建忠教授就建构京津冀红学史学术工程提出了系列设想;张峰屹教授重点分析了在“通古今之变”中,“述而不作”与“古为今用”两种模式优长和不足;张培峰教授针对当前的地方文献整理现状,呼吁要加强深化研究;李国庆研究馆员深入探讨了编纂京津冀地方文献全编的可能性,王振良教授则提出天津地方文献挖掘整理大有可为、正当其时;杨洪升副教授结合自身实践,探讨了不同层面的天津地方文献整理的问题;任云兰研究员从历史承传与时代价值两个维度对天津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做了梳理和阐述。

第二个阶段为研讨发言。郑恩兵、魏俊杰、黄仲山、赵润琴、胡洋、许勇、丁琪、李小茜、王云芳等,分别以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文献整理与研究,衢州古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思路、问题与路径,天津文脉传承与传播,城市文化资源整理与文旅融合的思考及实践,《江苏文库》编辑出版的半程经验,天津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思考,吕碧城与天津文化,津味儿文化空间的另类开掘,梅成栋著述的整理与体会等为题,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次论坛和研讨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协同共建,科研机构、高校、出版部门、媒体、企业等共同参与探讨。二是议题集中,紧紧围绕文脉传承和城市文化建设展开;三是虚实结合,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思考,也有实践层面工程实施。四是学科建设与智库服务兼顾,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文脉传承工程的实施,在两者的衔接和融合上,将达成一种“双赢”局面。

据悉,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文脉传承工程属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大型学术研究与文化普及项目,主要围绕天津历代文献整理、天津历史人物研究、天津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天津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天津优秀传统文化影视传播五大板块,开展“立体化”的整理研究和应用转化,以期出版一批有品牌效应的丛书并建成可共享的天津文化典籍数字化资源库,编撰相当规模的乡村发展口述史志,完成多项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研究报告,制作系列有影响力的宣传纪录片。这一工程经长期、充分的筹备和论证后,于2019年正式实施。这一工程的实施,既是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抓手,也是响应党的十九大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天津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挖掘天津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天津文化品格、增强天津文化认同度、传承天津文脉、展示天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基础性和必要性举措。通过全方位搜集、抢救、保存、整理天津历代文献,并建立完整的天津地方文献系统,也可为文学、历史、哲学、民俗、旅游、文化等不同学科的天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并能促进天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