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掀巨浪,怒火燃胸膛,津门好儿女,驰骋在疆场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天津的抗战故事为背景的电视剧《血溅津门》热播。剧中武工队长郝明,汉奸袁文会、郭运起等一个个鲜明形象至今仍为天津百姓津津乐道,这部剧改编自张孟良先生的同名小说。
如今,94岁高龄的张孟良生活在静海区义渡口村,42万字的《血溅津门》小说中留下很多大运河的影子,用张孟良的话说,大运河是他的根。
“河沿村”走出了热播剧
暖阳让冬天的寒冷放慢了脚步。
从静海城区西侧环绕而过的大运河像是母亲伸出的厚实臂膀,怀抱着现代化的静海新城,这段原汁原味的大运河是静海欣赏河景最佳之地。
从静海城区沿着东方红路一直向西,穿过运河桥后右拐进入大运河西堤就是义渡口村,这个村是名副其实的“河沿村”。
向路人打听张孟良家的地址,今年60岁的村民王建国不仅热情带路,还饶有兴致地讲起了张孟良的故事。“老爷子让义渡口村出名了,每年有好多人来他家参观拜访。”王建国说。
在王建国看来,张孟良被人熟知,是源于他创作的小说《血溅津门》,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30多年前《血溅津门》的热播盛况至今让王建国记忆深刻。当年电视机尚未在农村普及,往往是家庭条件好的“万元户”才能买得起电视机,每天电视剧开播前,村民们就拎着板凳来“万元户”家占座,电视剧还没开始,人已经围满了院子。
那时候还有人从天津市区带回来《血溅津门》的连环画和报纸刊发的报道,有些年轻学生拿着小说跑到张孟良家里找作者签名寄语……
张孟良家的小院
说话间,就到了张孟良家门口。一座砖砌小院,大红色的福字影壁特别显眼,南墙根儿整齐地堆着干燥的劈柴,院落中几枝未落的小花努力朝向暖阳,房檐上飞来几只回巢的燕子,厨房里飘出阵阵米饭香……
见有客人前来,94岁的张孟良颤颤悠悠的抬起右手打招呼,一缕花白而纤长的山羊胡颤动着。
老人的三女儿张子毅说,父亲视力不好,和他交流时要坐得近一些,不过父亲思维和语言表达还是比较清晰的。
《血溅津门》是这次交流中绕不开的话题。
电视剧《血溅津门》只有14集,放到今天来看,剧情并不长,画面也有些粗糙,特效不如当下的影视剧丰富。不过,演员的动作、表情非常丰富,演技专业,正反派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腻,天津方言的融入更为这部剧贴上了浓厚的地理标签。
电视剧主要讲的是武工队在地下党的配合下,在津郊和天津市区,与日伪周旋、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电视剧的很多镜头都取自天津周边的农村。
尽管张孟良说话的声音有些颤抖,但谈起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他的话匣子还是打开了。
张孟良老人和记者交流
张孟良说,小说中津郊武工队的原型是当年活跃在今静海区、西青区和天津市区的津南支队。津南支队成立后相继拿下炒米点、芦北口、大泊等敌伪据点,巩固了根据地,是天津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津南支队的冯景泉(又名冯三)更是在市区、郊区留下许多传奇故事。
张孟良的小说内容比电视剧剧情丰富得多,电视剧除了结合小说《血溅津门》外,还融入了他后来续写的长篇小说《袁文会与刘广海》中的精彩部分,经过摄制组的艺术加工,将重要故事情节融合演绎,最终展现出来的效果还是比较精彩的。
创作源泉来自大运河
原著小说很多素材取自运河沿岸,比如日伪对运河沿岸的扫荡,武工队重创日军巡逻艇,这些都是曾发生在大运河上的故事。
张孟良出生在运河岸边,小时候经常到运河里游泳,喝着运河水长大,喝着运河水学会写字。
义渡口村曾经是运河上的一处免费为老百姓摆渡过河的渡口。七八十年以前,运河西岸是农村,东岸是县城,可谓一河之隔两片天地。义渡口村扼守县城西大门,距离县城最繁华的老街不过1里路。
张孟良生平简介
张孟良记得,小时候义渡口村只有30多户人家,土坯墙、篱笆院,老牛拉车叮叮当,农民灌田打水忙。两岸种着麦子、稻子、蔬菜,非常美。在运河畔、田园中,望着晚归的渔舟别有一番情趣。古人诗句“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正是义渡口景色的展现。
张孟良说,抗日战争时期,大运河静海段尚可通行,县城里的马路不多而且大多是土路,河道是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交通组成。
静海是天津通往河北、山东的交通要道,大运河和津浦铁路(现京沪铁路)上的静海火车站之间相距仅5里路,二者之间有马路相连,交通十分便利。当年日伪军严控交通要道,在静海的河沿地区安插了岗哨和炮楼,以此来防范八路军和武工队。
义渡口村的战略位置十分凸显,也成为了日伪军严控地带,张孟良曾亲眼看到过日伪军驾驶着小火轮在义渡口村沿线的河道里巡逻。
八路军和武工队多通过运河渡口渗透进县城,静海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八路军和武工队攻打日伪军据点的战斗。
1942年,张孟良从运河走水陆出发辗转寻找抗日队伍,最终加入了抗日游击队。
尽管离开了大运河“河沿”,但大运河水始终在他脑海里浮现。在部队上,张孟良创作的18万字的《儿女风尘记》引起轰动,后来他调到当时的华北军区文化部开始从事和文学创作有关的工作。在此期间,他的很多作品有大运河的影子。
张孟良在部队的时候去基层采风,特别喜欢和来自运河沿岸的战友聊天,从战友那里了解到很多关于大运河的故事。
一条大运河从南到北,穿过经济发达的省市,穿越历史厚重的地域,让张孟良感受到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差异和融合。这些元素都成为张孟良创作《血溅津门》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的源泉。
张孟良家门前的大运河
为家乡留下运河印记
推开张孟良老宅的大门就能看到运河,河堤上一排树龄超过50年的大槐树像站岗的卫士,每天都有几个小时的树荫飘在小院里。
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喝着运河水,吃着运河鱼。大运河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还给张孟良的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运河塑造了张孟良的文学作品,张孟良也在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回馈着大运河。
张孟良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细心钻研绘画,山水、花鸟、鱼虫虾蟹以及案头小景是他最常画的,这些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大运河。
张孟良绘画创作时的工具
晚年的张孟良依然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由于年事已高,创作时张孟良口述,由女儿张子毅代笔完成。
张子毅说,父女俩闲暇时,经常聊大运河的故事,天气好的时候她会带父亲到运河大堤上走一走。
在张子毅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大运河静海段还可以通航,河里有很多往来的货船和客运轮船。当年,运河河道很宽,起风时浪头很大,河岸边的鱼虾多得抓不完,运河水打上来就可以饮用,很多小作坊从业者每天推着水车来河边打水,当地人把运河水叫“甜水”。“河沿”人家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好,“河沿”的女孩不愁嫁。
张子毅上大学期间,和同学们讲了很多运河的故事,市区的不少同学来她家里体验“河沿”人家生活。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运河静海段断航,张子毅和父亲既伤心又无奈,父女俩陆续写了很多关于运河的随笔和散文。
如今,张子毅正在整理父亲的手稿和绘画作品,并将它们汇集成册,希望这些作品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
张孟良文集
老槐树的花开了又谢,河里的芦苇草一茬换了一茬,今天的大运河静海段依旧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模样,只要身体允许,张子毅依然会带着父亲到运河边散步。
张子毅曾想让父亲告别大运河,将他接到城区里居住,但父亲断然拒绝,张孟良已离不开大运河了,大运河是他的根。
西门古渡船来舟往,渡口边的老街上卖羊杂的、打铁的吆喝声,酒馆的划拳声,运河水的涛涛声……
这是张孟良挂在嘴边的运河记忆,张子毅将这段话写在了父亲文集的卷首。
(津云新闻记者王曾 静海融媒记者 谌宏光 肖越)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
娱乐
科技
- iPhone 14支持Wi-Fi 6E Wi-Fi 6/6E/7为元宇宙装置无线化关键
- 高通公司与宝马达成合作 将启用全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微软推出新Media Player应用 Groove音乐将会被新取代
- OPPO将3C电芯改为6C电芯 实现超高功率、超高效率的快充技术
- 微软宣布Windows 10版本21H2更新节奏 直到2025年10月14日
- 本土大厂打入苹果供应链 京东方OLED屏前三季度出货近4000万块
- 高通最快明年首次推出骁龙900系列芯片 或将 对标苹果M系
- 内存价格持续下跌 预期内存平均销售单价将年减15%
- 小米超高端旗舰曝光 将会搭载更先进的屏下摄像头技术
- 新一届的TOP500超算名单出炉 日本超算富岳四连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