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投身民营航天产业 天津这个团队追求“不断进步”
2021-10-18 17:19:03 来源:津云 编辑:

民营航天产业路如何走?天津这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即便是管理层,也以80后、85后居多,很多东西都是边走边学。但可喜的是,我们三年来一直在进步。”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爱思达航天”)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唐占文说道。

爱思达航天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唐占文

这位“80后”材料学博士有着足够的自信和自豪——自2018年成立以来,爱思达航天收获了国家科技型企业、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天津市首批瞪羚企业等诸多荣誉,业绩也逐步攀高。

运载火箭整流罩等构件、卫星构件、地面装备产品、无人机产品、轨道交通轻量构件……记者走近爱思达航天,探访这些科技感满满的产品,是如何在天津这家拥有300多名员工的企业中诞生的。

“三步走 一步一个台阶”

天津爱思达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材料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通过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应用,目标成为国内航天、航空轻量化构件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的专业供应商。公司在轻量化构件结构设计、新材料研发应用、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具备软硬件核心技术。

在爱思达航天的办公区,记者见到了唐占文。他是爱思达航天创始核心团队中的一员,身着统一工作服的他显得很是忙碌,频繁地处理着各项业务,不过谈及公司这几年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傲人成就,他立即轻快地娓娓道来。

“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大交通领域的轻质化结构件。在商业航天领域,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能提供运载火箭全复合材料整流罩并成功入轨的民营企业,已于2019、2020年两次成功护航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唐占文介绍道,“从2018年公司成立时的四五十人核心团队,到现在拥有300多名员工;从最开始进驻华明高新区的一个厂房,到现在三个厂房均投产;从2018年的1000万左右的产值,到2020年8000万左右的产值。可以说,我们的步伐很稳。”

爱思达航天车间里,用于产品固化的热压罐

唐占文介绍,具备“轻质化”这一特性的结构件对航天领域的价值很高,“一方面,卫星发射的成本非常高昂,轻质化让有效荷载达到最大;另一方面,轻质化也有利于追求性能的极致。因此,我们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目前,爱思达航天已是集研发、设计、生产一条龙的制造业企业,各板块已具有一家公司自己的特点,“相比于强调个人能力,我们更看重团队协作。此外,任何员工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挥特长,这是我们自公司创办以来的团队特点。”

三年以来,在商业航天领域,爱思达航天已经充分地站稳了脚跟。“核心技术产品化、优势产品规模化、规模市场资本化,这可称为我们公司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见成效。现今,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五六家公司,都与我们有合作,不仅是火箭整流罩,还有发动机隔热材料、防热软裙等等。商业航天领域的制造业有着自己的特点,生产的零部件多以客户的定制需求为导向,这也对我们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提出了要求。”唐占文说道。

攻克技术难题 做到“不断进步”

市场对设计和生产能力提出的要求,促使着爱思达航天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攻克技术难题。

唐占文表示,对于大多数从事研发、设计工作的人,解决技术难题是个痛苦又幸福的过程,他自己自然也不例外,“我是个从技术岗位走出来的人,有过很多次攻克难关的经历。我很清楚这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必须走过的路,而团队的凝聚力,也恰恰形成于这些宝贵的攻坚经历当中。”

唐占文回忆了自己经历的研发过程,“以我们拳头产品之一的火箭整流罩为例,它需要的核心技术有很多。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在一个弹簧部件上需要攻克一些难关,当时是对这一挑战做了反复实验,再改进,再实验,数量多得我现在都记不清了。最终,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多年从事航天科研工作的经验,让唐占文直言自己对出现失败的可能性有充足的准备,却并不会因一次两次失败而受挫,“关键不是失败几次,相反,要敢于担当,不怕犯错。想在取得成功,就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也是我平时经常和团队传达的研发态度。”

工作人员在对预浸料进行裁切

“不断进步”,这是唐占文团队乃至整个爱思达航天一个成功的秘诀,“航天领域对技术的要求是不断提升的。有时,我们会先致力于解决现阶段的要求,后续再不断优化,也就是‘不断进步’。”

“拿我个人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项目为例,那是研发一个需要在狭小空间里承受高温的部件,我们前后花了近两年时间,甚至直到现在还在不断优化。就这样,从原来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到现在已经发现多种可能实现的方案,又籍此研发了多种产品。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推着自己进步。”

作为一个研究复合材料的“80后”博士后,唐占文也对他所理解的材料学专业前景,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讲述了自己的想法:“我读本科的时候,经常听到所谓‘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专业的调侃说法。但多年学习和工作下来,我认为现在材料学领域的前景比十年前要好了很多。一方面,各行各业的整体技术已经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国家对材料研究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就我来说,我很热爱目前从事的航天领域的材料研究,也希望更多的人才能够涌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