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要闻 > 正文
净值型产品表现逊色,银行面临两难境地
2021-05-19 13:59:43 来源:华夏时报 编辑:

距离资管新规落地仅剩半年余,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我们行固收类产品只有35天、60天和90天期限的三款,180天期的和一年期的已经下架了;另外增添了余额现金管理计划,相当于活期存款但收益要高一些。在净值型产品方面,由于年前发行的数款产品近半年收益表现都逊于此前,所以我们也不向客户推。总的来说,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现在有些萎靡。”5月18日,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某支行理财经理余姗姗(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这与今年年初向客户大力推荐净值型产品的态度,明显不同了,究其原因则是净值型产品经过一阵的“追捧”之后,客户发现产品的收益率要比原先的固收型产品收益差了一截。但是根据记者调查发现,进入5月以来,国内各家银行受资管新规的约束,纷纷加快了“老理财产品”的退出速度。有些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于5月7日发布公告,将于5月21日提前终止三款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理财产品,而有些银行则悄悄地下架了数款中长期固收产品的发售。

而本报记者也从业内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处获悉,由于银行“老产品”压降速度较快,净值型产品虽然销售规模一度迅猛,但仍无法完全承接固收产品的规模,而且产品之间收益也参差不齐,现在成了一种“青黄不接”的尴尬情况,接下来的半年,是否要完全清退固收产品成为摆在不少银行面前的难题。

净值型产品表现逊色

事实上,在固收和净值产品的切换档口,最有话语权的当属投资人。

“去年的时候,某股份制银行一年期的固收型产品收益能够达到4.3%-4.5%,虽然比前两年5%以上的收益降低了不少,但是金额可观的情况下,300万的存款金额每年也有15万左右的收益。我从去年12月开始听从理财经理的建议,慢慢的将这些定期存款转换成了净值型的产品,一开始每个产品买个十万左右,到目前这些去年12月认购的净值产品收益在2.4%左右,另外有一款今年1月认购的30万元净值型产品,四个月下来收益只有500元不到,还不如买固收型产品。”在5月17日,上海一位银行理财人士张强(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多年银行理财产品购买经验的张强也很清楚,净值型产品比不得固收型产品,前者是收益浮动也要承担一定的本金损失风险,但是银行理财经理在推荐的时候他也问的很清楚,该款产品的投资方向和权益配置比例,并且看到该款产品往年的年化收益能达到7%-11%之间。

“净值型产品跟股市挂钩,我也是知道的。我们也并不期望净值产品能保持一如既往的业绩表现,有波动也很正常,但就我自己认购的五六款产品业绩比较来看,产品之间的收益表现差距很大,不如此前的固收产品稳健。以后再认购净值产品时会谨慎选择。”对此,张强无奈地对记者称。

对此,前述银行理财经理余珊珊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称,银行已经认识到净值型产品的表现差异,事实上从今年4月开始,银行也放缓了净值产品的销售,转而通过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推出的一年期以上的“类固收”产品来稳定人心。

据其发给记者的一份该行APP理财页面产品介绍显示,在稳健固收栏下有包含建信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等数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投资期限从一年到两年不等,预期年化收益则在4%左右,产品标注为中低风险;而在收益进阶产品项下则只有一款预期年化4%-6%的两年期产品,标注为中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金类产品项下,则有包含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售的随时申赎七日年化在3%左右的十多款理财产品。

“纯固收类产品到年底大限之前肯定要退出市场,而现金类产品实际上也是固收类产品的演变,综合了活期储蓄和固收产品的收益,现金类产品比固收收益低,但是申赎也更为灵活。这也是过渡期内各家银行采用的稳妥方式。”5月18日,上海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副总范晔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银行面临两难

此前,各家银行此前已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向监管部门报备老产品压降方案,目前各家银行总体均依此方案实施压降。而不少银行则在近期频繁变更理财产品的管理人,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从银行体系内转向了理财子公司。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仅在5月份,就有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将部分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其理财子公司。而外资入股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加入市场大军。

5月12日,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贝莱德建信理财”)宣布已获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将于中国开展理财业务。这也是继汇华理财有限公司后,银保监会批准筹建的第二家合资理财公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贝莱德建信理财注册地在上海,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从股东信息看,贝莱德拥有贝莱德建信理财50.1%的股份,中国建设银行通过全资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持有其40%股份,淡马锡持有其9.9%股份。

截止目前,获批开业的国内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数量已增加至21家。业内人士分析称, 随着理财子公司的队伍不断壮大,理财产品从银行向理财子公司“搬家”的速度也在加快。这也是银行为了让理财业务更加合规的举措。

“按照《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可以按照自愿原则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将理财业务整合到已开展资管业务的其他附属机构、子公司后,银行自身不再开展理财业务。移交后的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的募集起始日期、募集结束日期、产品起始日期将变更为移交当日,但产品的存续期限不受该等变更影响。”对此,前述银行理财子公司上海副总范晔对本报记者表示。

范晔也指出,无论是已经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又外资入股的新的机构,承担压力都不小。除了承接来自母行的理财产品,还需要加大理财产品投研力度,尽快将理财产品种类丰富起来,化解当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的尴尬局面,以满足大部分银行客户的稳健投资需求。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