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鞋机制/超额配售权
好多人应该听过「绿鞋」这个词,这个词源自Green Shoe Manufacturing Company这家公司。它是第一家使用超额配售权(Over-Allotment Option)的上市公司。所以之后就用“绿鞋”来代表超额配售权。我们都应该庆幸这家公司是做鞋的,如果是做帽子的,你让后来的上市公司情何以堪?
护盘/发行量调整机制(绿鞋/超额配售权)
绿鞋机制来源于美股,主要是指在一些大型股票发行时,公司可以多发行一些股票,来抑制股价过度投机;一般而言都是在国际配售时“多发行”15%的股份给机构/大户,但这部分股票是不真实存在的,一般都是先向大股东借的股份,先交付给机构/大户。
看起来很复杂吗?不就类似厂家多卖些货给渠道,然后承诺,卖不动包退。淘宝商家会喊“亲”的都懂的。
如果市场反应热烈,需求强劲,股价自然不会破发。那么上市公司就成功卖出115%的股票。这叫做行使「绿鞋机制」,也叫做足额行使「超额配售」。至此,上市公司多筹集了资金,承销商多收了佣金,更多的投资者抢到了热门股票,三赢。
相反,如果新股上市就破发,上市公司很有动力去维护股价。但不能自己出手,否则就不是“护盘”,是“操盘”了。那股价还不得飞天呀?所以有请独立第三方护盘人登场,通常是保荐人。他们在市场上以不高于发行价的价格,低价买回股票,还给大股东,这样买方的力量就增强了,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就这样,一开始“多发行“的15%股票说,轻轻的我来了,不妨碍一朵花开;悄悄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它就这么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了。临走前还不忘托住股价,牛!
所有参与IPO的投资者,无论是基石和大股东,还是机构配售和散户打新,都可以通过「绿鞋机制」享受更加稳定的后市表现和更加可观的投资收益。
有绿鞋就代表不破发吗?No!!
致港交所,你可以算出超额配售权中各方的博弈地位,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
正常情况下,有绿鞋机制的股票不容易破发。最起码上市那一个月能维持牛劲。非常经典的绿鞋案例就是小米集团,虽然后续股价一路走低,在绿鞋期内的上市首月,小米的股价始终没有跌破发行价。
破发分成“天灾“和”人祸“。!!雪崩不是哪片雪花的错,也没有哪片雪花能挽回雪崩。如果市场氛围实在太差,像今年三月那样恐慌性杀跌,有什么鞋都没用,新股上来就喊“跌”。相比来看,“人祸“才是最恶劣的,因为绿鞋机制有个bug,哪怕新股开盘跌破发行价,券商也没有义务马上买入。今天买还是明天买?可以看心情;跌5%护盘还是跌20%护盘?可以不确定。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驴迹科技,有绿鞋护驾还是在开市当天以-10.38%的跌幅收盘。一边是有30天时间慢慢入场的护盘券商,一边是开市当天急着沽出的散户。如果你是券商,是不是也动了邪念了?是的,等散户踏空,再低位扫货,让收益最大化。
既然氛围都衬托到这了,你是不是很期待我说出几个奸商,以后看到他们做的绿鞋,敬而远之?如果这么想,你就搞错方向了。这是个三方博弈,你以为上市公司挑选护盘券商是闭着眼睛选的吗?要有多犯贱的上市公司才会挑选一个薅自己羊毛的绿鞋券商?所以年年有券商刷心眼,没有券商年年耍心眼。宝新金融建议最理智的办法是在申购之前打听下。
2020港股打新,一双「绿鞋」走天涯
所以,别听信谣言,“昨天的风雨淋不湿今天的衣服。”理论上说,如果是热门股,破发的概率本身就小。如果是冷门股,那么发行的新股,90%给了国际配售。这方面可出门左转,参考“宝新金融-2020港股打新,80%港股打新投资者不懂的套路。”只有10%给散户。绿鞋如果发行了15%,就算散户全部抛售,绿鞋也能稳稳接住。
看数据,2020年所有上市新股中,市值20亿以上的,有绿鞋机制的,只有两只股票开盘第一天跌破了发行价。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投资者关注价格底线,上市公司期待配股上限。咱们可以逆向思维,升级下。对自己公司股价没有绝对的把握,上市公司敢承诺绿鞋吗?所以稳定价格不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他只是想炫耀对自家股票的信心,同时多发行15%的股票。就好像挂着江诗丹顿的手表问朋友,“兄弟,现在几点了?我这表久没戴,停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按上面的绿鞋股票买。不仅涨的股票居多,而且涨幅还不小。比如康基医疗(09997.HK)首日涨幅98.85%,沛嘉医疗-B(09996.HK)首日涨幅67.97%,康方生物-B(09926.HK)首日涨幅50.19%。那么如果每只都抽,上市第一天就按收盘价卖出,会有怎样的收益呢?宝新金融算了一下,如果按10万本金算,每次抽到1万元绿鞋新股,赚的钱滚动买入下一只新股。那么半年算下来,1万变成了16.06万。总体回报161%。是不是操着白菜的心,赚着白粉的钱?从数学公式看,的确没错。蛋,现实没那么简单,请期待下期,港股打新中的成本收益,你算对了吗?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