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全链路渗透率逐步提高、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不断创新、小镇青年消费潜力逐渐释放、数字化与品牌化交互提升农产品溢价能力、消费需求的细分催生一系列小而美的形态……日前发布的《2020阿里农产品电商报告》对当前农产品电商的发展趋势作出了上述总结。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5G时代来临、乡村振兴叠加数字农业相关政策将共同助力数字农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报告》判断,未来五年将是数字农业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电商企业也正纷纷投身数字农业基地建设,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农业基地,实现优质农货原产地直供,让消费者吃上更安全、更有品质的食品。同时,借助高科技加持的供应链,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效率,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在渠道方面,注重购物体验、物流配送效率、购买便利性,以及强调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将重构城镇消费市场格局。基地直采、社区团购、社群消费、直播带货等模式的扩展,促成消费体验的融合、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以及消费场景的延伸,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选品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能进一步凸显优质农产品的重要竞争力价值。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互联网覆盖率的提高、电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小镇青年的消费力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直播电商、社交电商通过网红和意见领袖的带动,逐步改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淘宝特价、聚划算等应用降低了小镇青年的尝试门槛。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已经将商品的质量和品质列为最关注的指标,超越价格因素,消费者对于口碑评价、品牌知名度等指标的关注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价格因素退居第三。
农业农村部推动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利于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与数字化的交互过程中,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及评价数据积累,能够掌握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同时反馈给整个生产和供应链路,有目标地提升消费者体验。《报告》认为,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有助于评估投入产出比,明确溢价的来源及提升策略。电商的普及,使得政府更加关注对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品效合一(即注重品牌传播带来的销售结果),将带动和扶持一批企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区域农产品的溢价能力。
此外,就小而美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地域饮食习惯的区别,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农场对接社区、农民合作社电商转型等短链农业方式,让生产者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消费者,不以规模化为目标,从而达成了一定的供需平衡。以地标农产品为依托,根据消费者体验场景的不同而创新的小而美的产品,叠加服务的形态将为农产品消费市场带来更多的细分领域。
尽管我国农产品电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仍面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服务不健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配套资源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建议,首先,要提升运营能力效率。推广数字化生产与供应消费数据链接,就近对接产销资源,减少链路损耗;多渠道多平台推广,关注流量使用效率与用户反馈;加强分层次多环节的运营能力培训;合理分配和使用生产加工资源,加强以销定产能力。
其次,应培育多元服务主体。本地化培养或者引入供应链分角色服务商,解决初级农产品到商品的专业化服务;不同规模的生产主体对应就近本地化的市场或全国渠道;针对生鲜产区,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整合订单,降低物流成本。
再次,要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对接网络渠道进行电商化转型;鼓励年轻人返乡,成为合作社中的电商骨干;鼓励小散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明确责权利,通过典型样板的打造,起到带动作用。
最后,应逐步完善配套资源。针对偏远落后地区加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分层次的人才培训,鼓励优秀电商人才返乡,或采用双城办公模式;整合阿里、当地银行等金融资源,支持电商创业;加强配套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