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电影院终于重新开业了。“180多天,就像是一个世纪那么久。”一位北京地区的影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截至7月24日18时,北京市开业的电影院有55家,当日票房收入55万元。换句话说,平均每家电影院单日收入仅1万元,只有去年同期的5%。
7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在首都电影院(西单店)蹲守了一上午,发现确实有不少铁杆粉丝早早抵达电影院,甚至有工薪族为了看“头一波”电影而休年假。但是在现场,记者的数量远比观众多得多。
只要观众能回来
票价、票房收入都不重要
7月21日,北京市电影局宣布,全市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于7月24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次日下午14时43分48秒,北京市影院复工后的第一张电影票售出,这张票是首都电影院(西单店)计划于7月24日早上10时30分上映的《第一次离别》。
7月24日9时,《证券日报》记者前往首都电影院(西单店),彼时距离上述电影开场还有90分钟,影院所在的商场还没有开门,但已有观众守候在商场大门外。据了解,在开业前一天这场电影的座位就已售罄。
在商场于10时开门后,经历了查看健康码、测量体温等环节,记者随观众一起进入影院。零食摊位空无一人,没有爆米花的电影院似乎缺少了“灵魂”。
而在放映厅外的售票大厅,有多家媒体陆续赶来。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统计,到场的记者比看电影的观众人数还要多,大家将首都电影院副总经理于超团团围住,现场俨然变成了“影院复工首日新闻发布会”。
“对于当下而言,只要观众能回来,票价、票房收入都不重要。”于超表示,“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线的服务人员,收入都相比正常营业时有所下滑。”
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1月24日起,影院就在做开业准备,大家始终处于停业但未完全停工的状态,“我们有183天的时间充分做好防疫工作,包括物资储备、清洁消毒、放映设备与空调管道的维护和清洗,在停业期间这些工作从来都没有停过”。
同时,首都电影院(西单店)也在尝试非接触检票的功能,观众可以对着扫描枪扫描电影票上的二维码,检票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扫描枪的屏幕上看到电影票的相关信息,有效减少了检票环节的人员接触。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