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为历史新高。据媒体近期报道,受疫情影响,人力市场对应届高校生的需求同比下降22%,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春招季收缩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额,但是即便如此,不少高校就业率仍然维持在90%以上,似乎与往年无异,这些现象引来诸多质疑。记者由此展开调查显示,“自由职业”“灵活就业”成为部分高校修饰就业率的合理合法方法。
高校就业率造假不是一个新问题,只不过在今年突发疫情的背景下,相关造假所导致的结果尤显突兀。对此,教育部在6月下发《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有针对性地向各高校申明了“四不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学信网”也开通了“毕业去向查询反馈”栏,毕业生可在此栏中核验本人毕业去向信息。
现在看来,这些措施还不足以防止就业率造假行为的发生。上述报道称,某省一所高校一名毕业生说,其学校让所有二次考研、参加公务员或教师编制考试的同学一律在毕业去向中选择“已就业—自由职业”,“辅导员和我们说,如果碰到上面核查,就说目前在做自媒体。还再三叮嘱,让我们千万别说错了”“找不到工作就填灵活就业”……报道说“高校软硬兼施让学生用‘就业证’换‘毕业证’,用好看的就业率装点门面等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必须杜绝。不过,反过来看,现有高校就业率统计的方式方法也有改进的必要。以时间看,按照规定,许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新一届学生入校之前,也就是在9月之前。这个时间线的设定,从高校工作流程及其机制看,确实有很强的传承性和操作性,但从现有国情和年青一代的就业观念看,却未免有些过于“苛刻”。以现有国情,许多企业的招工周期与其生产周期乃至订单情况相匹配,而非与高校人才生产线的出品时间相匹配。更不要说遇有今年这样的突发状况,以及一些年轻人就是想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做一些不在就业列表上、甚至不挣钱的事情这种情况了。
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也不妨延长些时间,别给高校那么大的压力。对高校而言,在大数据时代,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追踪,在操作上怕也不是什么难事。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