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郑州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联结八方,在古代曾被称为“天地之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郑州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让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立足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价值和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地位,郑州扛起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责任,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奋力交出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围绕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 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郑州市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打造黄河文化带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郑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精品博物馆,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打造展示黄河文明重要窗口、黄河文明寻根胜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等中华文明标识。
加快推进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打造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展示载体,将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串成链、连成片,打造点线面结合、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区域,凸显郑州特色,激发和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赓续城市文脉 形成历史文化新地标
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大遗址资源丰富,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裴李岗遗址等一系列考古发现,让郑州成为寻源究古的胜地。郑州小双桥中商大型遗址、郑州人民公园遗址等殷墟文化遗存的发现发掘,建立了郑州地区完整的商代考古学文化序列。
郑州市将加快推进“3年100处以上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构建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文化需求、文旅商结合等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开发为契机,推动周边地区有机更新,高水平打造商代王城遗址历史文化区核心板块,形成城市历史文化新地标,加速带动老城区复兴。
培育文旅品牌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郑州正朝着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努力迈进。围绕“黄河、黄帝、商都、嵩山、运河、河洛”等核心资源要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发展稳步推进。围绕“景区业态、内涵品质、综合功能,配套设施、管理服务、生态环境”六大重点,在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上求突破,打造精品旅游业。结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主题,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生态观光、非遗展示、田园体验等全域旅游新业态,积极推进“只有河南”主题演艺公园、竹林长寿山、西泰山千稼集、建业电影小镇、银基佳宝乐园、列子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新时代背景下的郑州旅游业正成为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郑州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华夏之源、黄河之魂”的郑州文旅品牌形象,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新气象、中国发展新成就和中原建设新风貌。开发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文旅服务,整合全域文旅资源,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精品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带动郑州文旅发展由传统景区模式向现代全域模式转变,由观光产品向“游购娱养食”一体化产品服务体系转变。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杜甫诗歌文化节、嵩山论坛等旅游文化节会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郑州举行、2020年央视春晚在郑州设立分会场,以及2020年即将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十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20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2020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博览会、世界大河文明高峰论坛、第十届亚洲旧石器年会、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等大型活动将再次提升郑州的知名度,郑州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迈出新步伐。
中部崛起,风华“郑”茂,“天地之中·功夫郑州” 唱响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赞歌,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推出5条沿黄特色线路、14条精品线路
2020郑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第二季促文旅市场回暖
当前,“最美乡村·我的家”河南省乡村旅游活动暨2020郑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第二季正在火热进行,主办方计划组织“百万河南人游郑州”、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豫见·樱桃沟”等28项文化旅游活动,出台56项优惠措施,发放图书电子消费券及旅游电子消费券。郑州市共有30多家景区、50多家旅行社、100多家餐饮店、50多家酒店参与该活动。
同时,依托郑州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作体,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旅游协会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推出5条沿黄特色线路、14条精品线路,助推文旅市场回暖,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