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石油公司7月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煤炭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俄乌冲突和极端天气影响下,欧洲和亚洲的发电商将尽量减少使用昂贵的天然气,而选择重启煤炭发电,2022年全球煤炭发电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目前能源转型之路显然受阻。
煤炭发电量创新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暂时的求存之道?中国“双碳”目标未来的重心是什么?天目新闻专访了著名能源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
受访者供图
天目新闻:2014年以来,全球煤炭消费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2020年的煤炭消费量增长了6.3%,这两年也在持续增长,其原因是什么?
许勤华:国际能源市场是一个由众多生产国和消费国组成的商品品种繁多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市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经济复苏导致能源需求快速反弹。2021年,全球一次能源使用(PEU)增长5.5%,创历史新高,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一次。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5%,创历史新高。从全球经济复苏的角度来看,疫情后煤炭消费量的上涨只是全球经济复苏导致能源需求反弹的一个方面。
此外,极端天气频发使得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上升,导致传统能源库存下降,而新能源受天气影响,发电量出现下滑,因而供需矛盾凸显。一方面,2020-2021年北半球冬季严寒和今年夏季酷热刺激了居民供暖和制冷需求,这直接导致了欧洲市场天然气库存的下降。另一方面,今年春夏的干旱天气导致美国和巴西的水电站蓄水量走低,水力发电量下滑;夏秋两季北欧又由于风力不足导致风力发电量也低于过去两年的平均水平。天然气库存下降和新能源用能不稳定致使一些欧洲发电企业重启煤炭发电,使得2021年欧洲煤炭进口量迅速增长,对煤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的主要国家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印度等国经济逐步回暖,工业和居民用电持续上升,对煤炭的需求快速增加。
地缘冲突也加剧全球能源紧张形势,煤炭的替代性需求增加。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凸显了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此次,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对欧洲能源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俄罗斯在2021年9月就开始限制对欧洲的电力供应,当时欧洲的电价达到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在能源危机下,煤炭依然是安全、可靠、相对便宜的能源,因此全球煤炭需求出现阶段性的增长。
天目新闻: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提出了向新能源转型的计划,但目前能源转型之路显然受阻。您认为现在能源转型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技术链接能源产业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有什么积极意义?
许勤华:能源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大趋势之一。
原因在于全球油气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引发了各国对于传统能源供应安全的广泛担忧。此外,疫情和频发的极端气候现象让气候问题更加严峻,各国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争相提出“碳中和”时间表,主动推动能源转型。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了全球经济,各国普遍选择政府大规模投资手段来提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转型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
图据新华社
当前能源转型最大的挑战就是转型过程中保证本国能源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叠加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国际油价、气价波动频繁。同时,俄乌冲突极有可能导致全球能源体系分裂,分别形成以中印为主的“用俄罗斯能源”和美欧为主的“去俄罗斯能源”这样两个相对平行的能源体系。在国际能源局势动荡、外部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国际能源供给和波动的风险,给本国的能源转型留有一定的战略空间,平稳实现能源转型对世界各国都是主要挑战。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能源转型的动力既来自新技术,又源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制度化。技术链接能源产业可以为打破能源安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不可能三角形提供可能。技术链接能源产业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目前地球上还无法得到清洁能源的20亿人所面临的能源困局。技术助力能源转型,能推动世界各国实现1.5℃的目标和“双碳”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在全球能源市场不稳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加快推动技术与能源产业对接有利于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但需要注意各国在能源技术层面的博弈,防止世界范围内造成技术霸权,进而造成新的不平等局面。
天目新闻:2021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达到10.2%,这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占比首次超过10%。核电消费量增长也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您认为这些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例大幅度上涨未来几年会持续发生吗?
许勤华:总的来说,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但仍不乐观。发展迅猛体现在,2021年即使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紧缩,原材料价格创历史新高,项目推进速度减缓,但这并未防碍可再生能源产能在2021年创下6%的增长纪录。在供应链畅通性和能源价格的影响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出现十年来的首次增加,但这仍无损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因为全球化石能源和电力价格上涨速度快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成本增速,从这个意义上看,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转型势头没有改变。根据2021年IEA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报告》预测,到202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跃升至4800吉瓦以上,比2020年的水平增长60%以上,并且预计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95%。
然而当下可再生能源发展仍不容乐观。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高企给投资成本带来了上行压力,这些在短期内给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制造商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同时,目前用于实现快速深度脱碳的低碳能源与技术已经存在——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蓝绿氢、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如何快速并大规模应用它们仍是目前的一大挑战。可再生能源增长目前还受到一系列政策不确定和落实问题的挑战,包括项目许可、电网一体化融资以及社会接受度等问题。
天目新闻:距离我国提出“双碳”的目标已过去两年,您认为过去的两年里我们都做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未来发展的重心在哪里?
许勤华:我们的步伐一点都没有停下来,而且走得更快。
近两年来,我国在“N+1”双碳政策框架下,实施了非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扎实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比如优化能源结构,建成了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2021年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等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相当于近50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加到16.6%左右。再比如,我国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之中,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降碳减污双赢的新路。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新型储能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为全球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保障。除此之外,还有从发展交通脱碳、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低碳农业和金融领域,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为应对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未来除了加快能源转型,优先鼓励风光发电,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强化绿色金融的支撑作用外,电力市场改革是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保障电力供应、提高发电效率和降低公众电力成本等角度出发进行改革,推动建设智能电网,令其成为安全、经济和环保的可持续系统。
我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格局中最为重要的板块之一。中国也是全球能源转型最积极的推动者。早在2016年,中国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也是全球页岩油气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中国将市场与政策手段结合,将能源技术与电力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有力推动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让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诸多领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开始构建本国的全球能源战略,也让中国成为全球能源治理更加积极的参与者。一方面,中国积极拓展与已有机制的合作,如与IEA、国际能源论坛等专门性能源治理机制建立伙伴或联盟关系,积极参与G20、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区域性、综合性国际机制的能源治理议程,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另一方面,通过创建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GEIDCO(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国际机制,中国也在积极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