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3月9日消息(记者褚夫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报告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认为,只有找准司法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才能增强服务保障的精准度,更好地服务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八五”普法规划,她建议,通过制定普法任务台账,充分运用司法案例资源开展以案释法等,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静(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行业监管问题,及时发出司法建议,提升普法宣传正面导向效应。强化释法析理、判后答疑,让当事人赢得清楚、输得明白。”李静建议,把案件审判变成向人民群众普法的过程,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将法律送到群众身边、送进群众心里。
一直以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李静认为,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司法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下一步,天津法院将继续围绕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增强司法服务保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一是着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审理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纠纷,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保障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二是着力服务重大战略实施。深化京津冀法院立审执协作,依法审理环境污染防治、涉碳权益等案件,围绕乡村振兴、海洋强国战略,妥善审理各类涉农案件,加强海事海商和涉外审判。
三是着力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对资金暂时周转困难、尚有经营发展前景的负债企业,有效运用“放水养鱼”“活封活扣”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
“新的一年,全市法院要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立足司法职能,打好普法工作组合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讼过程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李静说。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