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过后,零食巨头三只松鼠(300783.SZ)迸发后遗症。
近日,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表示,“双十一”在某直播间买的三只松鼠每日坚果变质发霉,还有消费者提到了面包、牛肉粒等变质发霉现象。此后几天事件继续发酵,各大社交平台都充斥着对三只松鼠的投诉信息。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这不是三只松鼠第一次爆发食品安全危机。2017年三只松鼠开心果因霉菌超标涉及食品不合格问题,被处以五万元罚款。去年10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报告,三只松鼠原味脆薯的致癌物超标。
“我们不生产零食,只是零食的搬运工。”有分析指出,三只松鼠代工模式是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源。从电商平台起家的三只松鼠一直坚持轻资产运营,即没有自家工厂,只控制研发、质检、销售等核心环节,其他如生产、运输等环节全部外包。导致对产品把控力度较弱,产品质量问题也就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代工模式引发食品安全频发的同时,三只松鼠的营收与利润难以平衡,公司的净利润已被销售费用反超。
财报显示,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从2014年到2019年暴增了十倍,从2.34亿元上升到22.98亿元,2021年上半年已达到11.07亿元,其中最关键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为7.2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幅高达81%。
而净利润方面,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这一数据分别为2.39亿元、3.01亿元、4.42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1.43%、26.21%、67.35%。
二级市场上,过去18个月内,三只松鼠遭大股东连续减持,股价暴跌超50%。最新市值147.93亿元,较高点缩水200多亿元。
食品安全频发
“双十一”过后,有网友发文称,“买的三只松鼠每日坚果变质发霉”。而早在11月4日,网上就出现投诉三只松鼠面包及牛肉粒发霉的消息。
对此,三只松鼠表示,公司已经对消费者作出赔付处理,产品质量溯源没有发现异常,最终原因仍在调查中。“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们会尽快查明”。
此前三只松鼠的产品质量也遭到过质疑。2020年,根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薯片中外对比比较试验报告》,在被调研的15个品牌薯片中,仅有三个品牌薯片丙烯酰胺含量大于2000μg/kg(欧盟设定的丙烯酰胺基准水平值为750μg/kg),而三只松鼠薯片是其中之一。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搜索“三只松鼠”可得到1583条结果。涉及枣夹核桃生虫霉变、水果罐头吃出虫子、手剥巴旦木中含有虫卵、鸭脖胀包、牛肉干发霉等等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遭到消费者投诉,三只松鼠还被监管处罚。2017年8月,三只松鼠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芜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2505.89元,同时拟罚没物资;2021年5月10日,监管通报称,四川省重庆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成都分店销售的、标称安徽省芜湖市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分装的开口松子,过氧化值(以脂肪计)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在提及食品安全风险时,三只松鼠在今年半年报中提到,“在公司日常经营过程中,仍可能存在上游供应商未按有关法规及公司要求进行生产,质量控制制度和标准未严格执行、生产和检测流程操作不当等现象,从而导致不能完全规避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风险”。
根据Wind数据,三只松鼠在双十一期间(10月20-11月11日)股价区间涨15.14%,11月19日收盘报36.89元/股。但这距离三只松鼠2020年5月18日90.83元/股的最高股价相差甚远,区间跌幅超50%,市值缩水约200亿元。
代工模式陷短板
“我们不生产零食,只是零食的搬运工。”产品频频被投诉背后,是三只松鼠“品牌+代工”的商业模式短板。
三只松鼠招股书显示,对于坚果、干果及果干等需要炒制、冻干等中间加工工艺的产品,公司一般会与经公司认证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由该等厂商收购标准化原材料,按公司要求进行中间工艺的生产加工,最后交由公司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产品筛选及分装。
据其半年报透露,三只松鼠联合上游34家供应商打造了工厂直发模式。代工模式下虽然能省去建设工厂的高额投入,但供应链管理能力之弱,为三只松鼠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不仅是供应链投入少,今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为2613万元,同比增长9.36%,仅仅是同期7.21亿元营销费用的零头。
凭借代工厂贴牌生产的轻资产模式以及踩中早期电商渠道发展的红利期,三只松鼠连续多年稳坐双十一各大电商渠道休闲零食销量第一。代工模式的另一面,三只松鼠与代工厂的合作及质控模式还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食品安全。
背后的代工厂如“安徽无源食品有限公司”曾于2018年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泉州市新金佰益食品有限公司”在2019年、2020年因生产不合格食品被当地市场监管局处罚,“雅佳福(福建)食品有限公司”在2019年、2021年因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被监管处罚。
代工模式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频发使三只松鼠遭受质疑后,三只松鼠于2019年底提出将打造“联盟工厂”,按“四个联盟”(资本联盟、资产联盟、渠道联盟、品牌联盟)、“三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订单)的运营模式,打造全国最大的食品产业新制造园区。
业内认为,品牌只负责产品开发和设计,生产的关键环节全靠代工,自身任务就是树立品牌,搞营销。三只松鼠将生产交给代工厂,这意味着品牌很难对生产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导致对产品把控力度较弱,产品质量问题也就成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增收不增利市值缩水
电商流量红利期褪去后,三只松鼠业绩增幅已经逊于往期。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01亿元、101.73亿元、97.94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05%、45.30%、-3.72%。去年的营业收入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4亿元、2.39亿元、3.0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0.61%、-21.43%、26.21%。2020年改变了“增收不增利”的现状。
今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实现的营业收入为70.70亿元,同比下降2.23%,归母净利润为4.42亿元,同比增长67.35%。在第三季度,三只松鼠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09亿元、0.9亿元,营收同比下降8.59%,净利同比增长18.29%。
对此,三只松鼠的解释是,“报告期内、公司延续2020年基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环境变化,做出围绕规模与利润的调整。主品牌三只松鼠以利润产出作为战略调整期导向,持续缩减SKU以及聚焦坚果品类的战略使得短期内营收承压。”
此外,三只松鼠营收的七成来自于线上。近年来,线上营销成本越来越高。
2019年和2020年,三只松鼠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分别为6.60亿元和9.61亿元。而根据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已达到7.21亿元,占当期整体销售费用的65%。此外,相比去年同期3.98亿元的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同比暴涨了81%。
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下,股东频繁减持。去年7月份开始,三只松鼠的境外法人股东NICEGROWTHLIMITED(控制人为IDG资本)、LTGROWTHINVESTMENTIX(HK)LIMITED(控制人为今日资本)相继披露减持公告。
经过多轮减持,IDG资本、今日资本套现的金额分别为13.02亿元、5.54亿元,合计套现18.56亿元。目前IDG资本的套现仍在继续。(赵洁)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