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标准化探索一直在路上。11月15日,交通运输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交通运输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覆盖综合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邮政六大领域,涵盖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标准五个层级,指导全行业“十四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1200项,其中明确提到,要加强重点领域高质量标准的有效供给,例如加强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智慧交通、安全应急保障和绿色交通等重点标准的制修订。
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成为受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概念。本次《规划》聚焦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高质量标准有效供给,提出了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智慧交通、安全应急保障和绿色发展六大重点工程。其中,“智慧交通”的标准化建设引人注目。
“智慧交通”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规划》指出,要以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构建智慧交通创新体系为着力点,加快智慧交通技术、数据资源融合、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等方面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
南京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江先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标准化,最重要的是具有统一的标准”。
江先生介绍,以“智慧地铁”为例,地铁车辆具备模块化、系列化、可互换、可互通功能,不同生产厂商的地铁车辆可相互替换、相互通信,避免资源浪费,以功能、性能统一,电气、机械接口统一为原则,实现车辆基本参数、车体轮廓、外部接口、电气控制、通信协议、修程修制规范统一,避免不同车型、不同线路的运营沟壑。
在“智慧交通”之外,“绿色发展”构成交通运输标准化的另一关注点。“绿色发展”以推进绿色集约循环发展,建设绿色交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为着力点,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强制性标准,着力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有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标准制修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事实上,“十三五”以来,交通环保标准体系已逐步完善。2019年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便要求“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并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强化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方面提出了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重点方向。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岑晏青曾表示,“十四五”期间,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绿色发展任务,将是绿色交通标准化的重点。
2025年基本建立高质量标准体系
标准是促进质量提升的技术实现手段之一。通过构建促进生产发展的标准体系,可以助力技术创新,全面推动制造业、服务业等高质量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国务院先后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技术性基础工作,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认真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精神,不断标准化政策制度供给。2016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这也是从综合交通运输角度制定的首个标准化专项规划。
2019年,交通运输部颁布《交通运输标准化管理办法》,协调衔接了现行各领域标准化管理制度,构建了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全链条”管理的基本机制。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智慧物流营运模式。
不难发现,“十三五”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适应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各项工作基本实现“有标可依”。然而,尽管成果显著,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当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具体而言,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仍不完善,标准化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团体标准发展有待规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对此,《规划》以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为主线,着力加强重点领域标准有效供给、提升标准实施效能和标准化治理能力,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立交通运输高质量标准体系。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指出,标准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从任务范围来看,标准化工作既包括制定标准,也包括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交通运输部的工作中心也逐渐从标准制定向标准“化”方向拓展。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加强标准化工作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与资金保障,不断完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标准化宣传贯彻和落实,切实发挥标准化引领作用,提升行业治理能力。(韦璐)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