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英仙座流星雨迎来极大值
2021-08-24 09:40:42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8月13日凌晨,本年度最大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迎来了极大值。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消息称,这次流星雨活跃期将持续至8月24日。流星乃飞掠过天空的发光星体,发光是因为它们进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所致。流星雨,即地球在运行中和流星群相遇时,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流星的现象,形同下雨。

每年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英仙座流星雨都会按时出现,8月13日达到高潮。除此之外,其他星座也有流星雨。如每年4月14日至4月30日,是天琴座流星雨的活跃期,今年4月22日曾迎来极大。而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正出自我们的典籍《春秋》,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庄公七年,即公元前687年;四月辛卯,即3月16日。有学者统计,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载约有180次,其中天琴座流星雨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约12次。关于后者,我国的最早记载则见于《后汉书·天文志》,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六月戊戍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

按清朝学者赵翼的说法,《春秋》中“星陨如雨”这四个字出自孔子之手。《春秋》是鲁国史官修成的史书,从隐公记述鲁哀公,历12代君主,计244年。孔子录而藏之,且修而改之。赵翼说:“孔子修《春秋》,鲁史旧文不可见,故无从参校圣人笔削之处。”但参照《汲冢纪年》中若干史实可知,孔子没有多大改动,只是“特酌易数字以寓褒贬耳”。比如“鲁庄公七年,星陨如雨,《公羊传》谓原本乃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孔子修《春秋》改曰‘星陨如雨’,是亦可见圣人改削之迹”。不过,《左传》认为“星陨如雨”意谓“与雨偕也”,星陨的同时在下雨,《榖梁传》和《公羊传》均不认同。《榖梁传》认为“其陨也如雨”,《公羊传》认为“如雨者,非雨也”,不是真的在下。即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左传》作为《春秋》三传之一,在此也该认输吧。星陨如雨,就是流星雨。

关于流星雨的记载,仅二十四史之《天文志》中,便可觅到许多。

《汉书》之,成帝“元延元年(前12)四月丁酉日餔时,天暒晏,殷殷如雷声,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皎然赤白色,从日下东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耀如雨下,至昏止。郡国皆言星陨”。《晋书》之,“武帝泰始四年(268)七月,星陨如雨,皆西流”。又,“太康九年(288)八月壬子,星陨如雨”。《宋书》之,孝武“大明五年(461)三月,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旧唐书》之,文宗“大和元年(827)六月,丁酉夜一更至四更,流星纵横旁舞,约二十馀处,多近天汉。”《新唐书》之,僖宗“中和元年(881)八月,己丑夜,星陨如雨,或如杯碗者,交流如织,庚寅夜亦如之,至丁酉止。三年(883)十一月夜,星陨于西北,如雨”。《明史》之,“正统元年(1436)八月乙酉,昏刻至晓,大小流星百余。四年(1439)八月癸卯,大小流星数百”。又,“景泰二年(1451)六月丙申,太小流星八十余”。如此等等。

星陨如雨,在古人眼里属于异常天象,像荧惑守心、五星连珠那些一样,预示着人间吉凶,所以孔子笔削以“记异”。汉成帝那次,《春秋》便讲了,星陨如雨为王者失势诸侯起伯之异,所以“其后王莽遂颛国柄”,进而篡国。光武帝那次,“小星者,庶民之类。流行者,移徙之象也。或西北,或东北,或四面行,皆小民流移之征。是时西北讨公孙述,北征卢芳。匈奴助芳侵边,汉遣将军马武、骑都尉刘纳、阎兴军下曲阳、临平、呼沱,以备胡。匈奴入河东,中国未安,米谷荒贵,民或流散”。晋武帝那次,占曰:“星陨为百姓叛。西流,吴人归晋之象好。”所以次年,“吴夏口督孙秀率部曲二千余人来降”。唐文宗那次,“其年十一月,李训谋杀内官,事败,中尉仇士良杀王涯、郑注、李训等十七家,朝臣多有贬逐”。《汉书》鉴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者各一”,干脆来了个总体归纳:“当是时,祸乱辄应,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总而言之,流星雨的出现和彗星它们差不多,出现了,就没什么好事。

今天我们都知道,流星体坠落到地面通常为陨石或陨铁或者其他金属类石头,这一点,前人也注意到了。《史记·天官书》载:“星坠至地,则石也。”《梦溪笔谈》的描述更详细: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常州,“一大星,几如月……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英仙座流星雨为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是最活跃、最常被观测到的流星雨。然对寻常人等,熬夜等着流星雨大约就是为了对之许愿。不过,在我所阅读的算是不少的典籍中,迄今却未发现前人有如此行为的记载,不知是视野仍然未及,还是这原本并非我们的传统。(田东江)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