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深圳2021年小一初一报名将启动,深圳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初步预计今年小一初一报名人数将有所增长,今年招生入学政策整体保持平稳。
众所周知,深圳作为国内年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内的人才高地,过去往往凭经济实力就能吸引一众人才。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越来越关乎到一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刚结束不久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和深圳“两会”都多次提到教育供给这一问题。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和“高中园”建设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约90万个,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硬实力与软环境同等重要,深圳不仅要当“单项冠军”,还要当“全能冠军”,按照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民生幸福标杆”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学有优教的问题,才能继续为人才吸引和经济发展赋能。
“教育是小播种,却收获大幸福,对教育怎么重视支持都不为过。”深圳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强曾这样表示。深圳市教育局也表示,从2020年开始未来5年,深圳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100万个,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翻一番,将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供需矛盾。
教育关乎深圳人才吸引力
自2016年到深圳工作以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危医生因工作繁忙,工作日基本独自在医院的后勤宿舍居住。但小孩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为了让一家人团圆以及方便照顾小孩,2020年4月,作为宝安区高层次人才的危医生在深圳申请了位于沙井的高层次人才房并入住。但令他唯一在意的问题就是,人才房小区附近没有小学,子女入学的问题还有些“棘手”。
“现在小孩在医院附近的宝安实验学校上学,离家太远,每天往返有50公里,我们在医院工作经常下班比较晚,接送小孩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有时候还得麻烦爷爷奶奶。”危医生说。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离家更近的地方上学呢?危医生表示,小区附近没有规划新建的学校,只能对应去当地原有的公办学校,学位较为紧张,且学校办学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自己居住地登记在医院多年,上医院附近的学校把握更大一些。“之前也考虑过小区附近的民办学校,但对价格和教学质量不甚满意。现在自己还考虑另换一套人才房或租房,才能解决小孩上学的居住的问题。”
对于危医生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就近上一所自己满意的学校尚且存在一定困难。而目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其中高层次人才就有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人,解决好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对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至关重要。
作为人才高地和引才大市,人口向深圳这类超大城市流入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深圳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714万人,15—59岁人口占比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吸引力前十的城市中,深圳位于首位,以9.42的年度人口吸引力指数蝉联榜首,超过北京、上海,在18—34岁的青年人口吸引力中,深圳同样位居第一。
除了每年超过50万人口流入外,从另一个方面看,深圳的人口结构在一线城市中最为年轻,年轻人占比高,幼儿园在园人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长期位于一线城市前列,教育需求也最大。基础教育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深圳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的不利因素。对于教育水平较高因此对下一代期许也较高的父母而言,上学问题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忽略的考量因素。
如果办不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会降低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影响深圳的长期发展。
所以,有专家指出,深圳要补上民生中的教育短板,首先应该补上基础教育的短板,基础教育的正外部性更强,也更具有不可移动性,应是城市发展优先建设的领域。
5年新增百万学位缓解供需紧张
据政协委员戴景华统计,2018年仅龙岗、龙华和宝安三个区的小一、初一学位缺口共计就达5万个,难以满足庞大的常住非户籍人口的需求,这些常住非户籍人员的随迁子女很多被迫返乡成为留守儿童。近年来,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数量已超过87万,居全国首位。虽然深圳约55%的公办学位面向随迁子女,但是每年仍有约25万随迁子女无法就读公办学校,只能选择在民办学校就读或返乡。
从学位供给总量上来讲,深圳户籍人口比例偏低,历史上形成的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公共资源配置无法跟上常住人口的需求。
不过,这样的局面也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大幅度改变,学位供给紧张的问题有望缓解。
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还记得,3年多前自己刚上任时,龙华只有64所中小学,其中民办学校33所,占比将近一半,而经过3年多的建设,龙华已有91所中小学,其中公办学校55所,每年政府都以7—10所的速度新建学校,学位供给规模大大提升。
不仅仅是龙华,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建学校、增学位、提质量,2012年到现在深圳基础教育累计新增公办学位64.1万个,新增学位数量居全国首位,基础教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96亿,年均增长近21%。
不仅如此,深圳还把基础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去年底召开了建市以来首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会,还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学位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至2025年新增百万个基础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幼儿园学位14.5万个,高中学位11.8万个,将从根本上解决学位供需紧张问题。建成以后,深圳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将接近翻一番,预计能够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去年,深圳就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1.1万个。今年,深圳还将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学位10.37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2.5万个。
让基础教育学位这类公共服务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进行配置是未来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深圳要真正做到“来了就是深圳人”,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深圳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正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性的表现,显示出这座城市的包容、平等的精神。
深圳公办学位的申请门槛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最低,不分户籍非户籍,只要满足基本条件(父母单方一年社保),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目前,非深户籍学生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占比59%,在学前教育阶段占比47%。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待解决
“2020年宝龙学校小一的录取积分是102.4,学位这么紧张,深户学区购房都不一定可以上,后面附近几个小区入伙后,会有更多的学龄儿童,难道真的要到三四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吗?”在某房产论坛上,有网友质疑宝龙片区学校少、学生多,新建楼盘配套学校不足。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在深圳的家长圈内并不少见。除了面临整体学位供需紧张的问题外,在深圳内部,不同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一个明显现象是,在较为成熟的发展区域,学位供需矛盾较小,而在片区开发时间短、基础设施欠账多、外来人口比例大的区域,学位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究其原因,教育规划配套跟不上片区建设发展速度是重要方面,每年深圳都有部分片区学位供需矛盾紧张引发家长关注。
深圳市委常委、秘书长、副市长聂新平坦言,深圳推进基础教育学位建设不可谓力度不大,不可谓不重视,但是速度依然赶不上供给,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建成区域用地资源紧张、基础教育学位越紧张的地方人口高度密集,土地资源也越紧张,二是部分教育用地整备比较难,成本很高,难度很大,老旧小区和城中村片区学位配套不足等。
对此,政协委员戴景华建议,改变部分工业用地的用途转换为教育用地,从而增加更多的公办基础教育学位。在此基础上,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拥有工业用地使用权的业主参与民办学校的建设,提高业主对转变土地用途的积极性。
除了用地之外,从办学质量看,名校热、弱校冷,同一片区内不同学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成为困扰市民入学的重要问题。
“市、区属基础教育,硬件条件和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各区属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公民办学校发展也不均衡,目前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生均补助额不足公办校一半。”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月指出。
今年2月,由福田区高标准打造的第四个面向未来的品牌教育集团——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将形成“一集团六校区”的办学格局。今年,福田区的集团化办学占比将提高至40%,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实施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工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正是让深圳新增的百万个学位成为市民满意的优质学位重要路径。
针对民办学校,戴景华也建议政府在逐渐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民办学校学位补贴标准以及扩大补贴的覆盖面,或者加大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的力度。
近年来,深圳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但与全球一线城市相比,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任务相比仍然差距明显,这也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中写到的:要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