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从“单项冠军”到“全能冠军”,深圳首个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2021-05-19 09:43:03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5月19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将闭幕。此次会议期间,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以及“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引起高度关注。

这份近5年来篇幅最短、仅1.6万字的报告,新概念、热词频出,内容具体、干货满满,给人留下“务实”“精炼”“新锐”的深刻印象,且与刚披露不久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紧密衔接,是深圳未来5年发展的“施工图”。

报告谈及未来5年规划时,用“一个目标、两个‘双区’、三个‘新’、四个‘城’、五个‘率先’”贯穿。细读之下,可发现透露出城市发展5大新信号。●策划/统筹:甘雪明张玮撰文:张玮刘珊刘越亚

信号1

城市实力:从“单项冠军”到“全能冠军”

对报告中的“‘‘十三五’成果”进行梳理可发现,面向全国甚至放眼全球,“第一”“首位”等字眼至少出现过8次。

比如,过去5年,深圳出口总额实现全国内地城市“二十八连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绿色建筑面积居全国城市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球城市前列,5G、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球前列等。

但面对“黄金发展期”等系列重大机遇和多重利好的来临,报告提出,未来5年,深圳将全力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到2025年,经济总量要超过4万亿元,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

而这一目标,不仅时间比全国早了10年,且意味着深圳要从“单项冠军”迈向“全能冠军”。

这一信号在报告中也可觅踪迹。提及全面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时,报告称,将推动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落地,承接落实好省里下放的103项行政职权事项,策划更多战略战役性改革,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将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的示范引领效应,全面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确保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创造更多全国第一,形成更多深圳经验,跑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圳加速度’。”报告称。

信号2

科技创新:从“完善体系”到“自强自立”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的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但作为新兴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的先天不足,让深圳近年来持续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上补短板,因此“完善科创体系”成为政策文件中较为常见的表述。

但报告此次明确,深圳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

当前深圳发展存在的五大差距和挑战之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存在风险”。特别是在现有国际形势下,深圳要实现“十四五”目标,必须坚持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突破口。

因此,报告在未来5年规划中,除了继续提出加快鹏城实验室建设、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群、实施大科学装置群带动战略外,还提出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所谓“链长制”,是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企业如散落的珍珠,无法串珠成链绽放光彩的问题,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而在2021年工作安排中,则提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根据报告,未来5年,深圳创新能级将显著提升,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

信号3

深港合作:从“平台搭建”到“规则衔接”

自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进以来,深圳始终紧扣“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推进深港合作,双城达到史上最紧密程度。但梳理历届政府工作报告可发现,此前谈及深港合作,更多的是以推进前海和河套这两个国家级深港合作平台、打造深港商贸旅游消费合作新平台、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等特定区域,以及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为主。

而随着越来越的港人港企来深创业和注册,他们对长期生活于此所需的制度、机制、民生类诉求增加,报告明确提出,在继续强化“硬联通”的基础上,也要强化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做强深港这一极,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比如,今年在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的基础上,将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争取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中心落户,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中医药等领域交流合作,高品质打造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信号4

城市功能:从“垂直聚力”到“综合服务”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素来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之一,但在往年报告中,更多是突出某一功能,比如,2019年的报告重点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智慧城市”,推动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2020年则提出“建设和美宜居幸福家园”,突出宜居优先。

今年报告则提出,未来5年,深圳要高标准建设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其中,宜居城市重在生态、居住,力求走出一条高密度超大城市绿色低碳的高品质发展路径;枢纽城市重在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韧性城市是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包括居民生活必需品、城市能源等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双水源”、菜篮子小镇、国际食品谷等项目,还要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打造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智慧城市则是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这正是针对城市功能从“垂直聚力”到“综合服务”的思维转变,也是系统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深圳成为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典范的路径之一。

信号5

社会民生:从“民生幸福”到“人民满意”

“十三五”期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但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供给与“民生七有”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此次报告提出了“民生幸福”的表述,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具体到教育问题,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培育引进优质特色民办学校,高质量全面实施课后服务等,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等。

报告还提到“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明确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拟出台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智慧化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推进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

这些都显示出,政府更加有针对性地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深圳民生“短板”问题。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深圳的发展,着力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深圳发展继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报告称。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