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国内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0-12-16 10:24:05 来源:互联快报网 编辑: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这让中国制造业稍微松了一口气,恢复性增长明显加快。从数据上,中国制造业似乎已经“缓”过来了,但过往这10个月的低迷周期中,从内部看其实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疫情是突然的,但中国制造业的质变是必然的。历经洗礼后留下的那些企业,危机并没有解除,“转型”的压力比往年显得更加急迫。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中国制造业的阵痛期才刚开始,谁能因势而变,谁就能抢占中国,甚至全球制造业的下一个制高点。是传统大企业“再回春”?还是创业公司“发新芽”?中国制造业“质变”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这些恰恰是越疆科技,这家创业5年的企业,站在十字路口需要思考的问题。

1、外需之变催生内生质变

随着外部需求的变化,相比以往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在今天,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制造企业曾经看不上的“小订单”越来越多,是做还是不做?

国务院参事汤敏教授曾说:以大批量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到东南亚势不可挡,中国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产能。所以,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转型”升级,大规模与小批量灵活切换,刚柔并济才是出路。这个驱动力正是来自需求侧、消费端的变化。

越疆的魔术师机械臂在德国大众工厂模拟自动化生产

面对新兴变量,主打“超小型、轻量化”智能机械臂的越疆科技,通过驱控一体化的研发和设计,开发了更加适用于柔性生产的桌面智能机械臂,这款产品预计将于2020年末正式面向市场,以满足制造业对日益增长的灵活化生产的需求。

2、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2015年,《中国制造2025》发布,作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虽然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缺心少魂,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2018年,中国工业GDP已经是美国与德国的总和,但与巨大的工业产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平均每万人的机器人部署量只有70多台,而韩国、日本已经达到平均每万人500多台。可见,中国机器人生产应用进程相对缓慢,核心原因就在于机器人的整个生产定义并不能满足中国生产制造所需。“转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正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关键技术的国产化。

越疆的协作机器人CR5

面对“转型”之痛,越疆科技从2015年创立起,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已实现视觉、控制、驱动、本体等关键技术的自研与应用,从第一台样机到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再到重塑上游供应链,开创了桌面智能机械臂新品类。五年来,越疆的产品已销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用户超20万,与谷歌、德国大众、日本富士通、雪佛兰、腾讯云、阿里巴巴、华为云等知名企业在智慧工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越疆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这也为即将推出的三款工业级协作机器人增加了极大的竞争力。

3、打造新优势抢位智能制造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28.1%,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这个优势和地位的形成是以2.9亿农民工为代表的中国工人低价劳动力支撑起来的。但曾经的劳动力正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开始逃离工厂,劳动力数量短缺与成本上升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与此同时,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始提供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冲击中国制造业,工厂外迁,订单转移,以“人力”这个维度竞争,优势不再。

面对全球智能制造的新浪潮,中国制造业的下一个竞争优势是什么?解放一切可解放的人力,实现人机协作的最优配置,这同时也是越疆的愿景。自动化、无人化,属于过度样态,人与机器各司其职,各显其能,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在安全的条件下,实现人机协作才是智能制造未来的图景。

可以自动避障的“电子皮肤”

越疆科技自主研发、包裹在智能机械臂上的“电子皮肤”是对人机协作最优配置的探索,基于力觉、电磁、视觉等技术,在10cm近距离内即可感知到人或障碍物,提前采取避障等措施保障安全,形成了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新型智能化生产方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未来可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标配。

当下,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世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需求,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交汇点所在的智能制造,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站在新一轮中国制造业转型、全球智能制造升级的时点上,越疆科技将推动智能机械臂的持续进化,以工业级的品质实现更多场景的应用。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