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下A股打新不再“躺赚”。继建龙微纳之后,科创板再现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
10月22日,中自科技(N中自,688737.SH)以70.9元/股的发行价格公开发行2150.87万股并在科创板上市。当日,中自科技以70元/股的价格开盘,开盘即跌破发行价,尾盘报收66.03元/股,跌幅6.87%,成为科创板开市以来第二只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
上市首日开盘就破发的背后,是中自科技已经出现业绩变脸。在2020年业绩达到最高水平之后,今年前三季度,中自科技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75.33%至70.4%,并表示2021年度公司面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事实上,中自科技业绩高速增长或主要为“赊账”推动。在业绩爆发式增长的2020年,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增长288%至6.72亿元,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合计9.05亿元,占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例分别超过70%、60%。这也使得2020年中自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转为净流出状态,为-3.06亿元,与业绩增长相背离。
上市后业绩大“变脸”
在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新股破发已非新鲜事。
根据中自科技招股书,公司此次共发行新股2150.87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发行价格为70.9元/股,发行市盈率27.94倍,募集资金共计15.25亿元,扣除相关费用后的募资净额为14.07亿元。
10月22日,中自科技股票在科创板上市交易,成为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第一股。上市首日,中自科技以每股70元的价格开盘,开盘即跌破发行价。盘中最低价为每股58.88元,下跌17%。
当日收盘,中自科技报66.03元/股,跌幅6.87%,成为科创板开市以来第二只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以此计算,中一签中自科技股票,首日浮亏2435元。
在中自科技之前,2019年12月4日,建龙微纳以43.28元/股的价格首发上市。首日收盘,建龙微纳报42.35元/股,下跌2.15%,成为科创板首只上市当日即破发的新股。
资料显示,中自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移动污染源(机动车、非道路机械、船舶等)尾气处理催化剂领域的少数主要国产厂商之一。
上市之前,中自科技业绩稳步提升。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10.01亿元、25.7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929.21万元、8655.37万元、2.1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24.85万元、7258.7万元、2.29亿元。
其中,2020年中自科技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同比分别增长157.4%、152.27%。中自科技的首发市盈率也是根据2020年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及发行后的总股本计算的每股收益计算。
但进入2021年,中自科技业绩突然变脸。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同比减少54.61%;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71.3万元、2325.78万元,同比下滑81.76%、86.31%。
对此,中自科技表示主要系下游天然气重卡终端销量受年初油气价差缩减、上半年国五柴油重卡冲量销售等短期不利因素影响所致。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天然气车催化剂的销售情况仍未见明显改善。
基于此,中自科技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将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至9.5亿元,同比下滑57.48%至53.03%;归母净利润为4500万元至5400万元,同比下滑75.33%至70.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000万元至3900万元,同比下滑84.63%至80.02%。2021年度公司面临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经营性现金流远低于净利
上市前一年业绩冲至最高点的背后,中自科技存在“赊账”销售增厚业绩的嫌疑。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853.74万元、1040.96万元、-3.06亿元,均低于净利润。在经营业绩爆发式增长的2020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反而出现大幅净流出的现象。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中自科技的产品销售以赊销为主,而贵金属的采购则以现款为主,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资金周转压力,应收账款和存货亦大幅增长,是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低于净利润的主要原因。
各报告期末,中自科技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74亿元、1.73亿元、6.72亿元,占公司各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7.34%、22.64%、44.8%。其中,2020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较2019年末增长288%,大幅超过同期营收增速。
各报告期末,中自科技的应收票据账面价值分别为0.42亿元、0.91亿元、2.33亿元,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合计分别为2.15亿元、2.64亿元、9.05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2.86%、43.95%、70.04%,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6.24%、34.5%、60.33%。
与此同时,中自科技重点布局商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目前主要与重型天然气商用车配套,对于大客户依赖程度较高。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对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7%、82.42%、90.04%。
其中,2018年潍柴成为中自科技第一大客户,对于中自科技的销售收入贡献度为28.49%。2019年和2020年,中自科技第一大客户均为重汽,销售额4.83亿元、14.73亿元,占比48.2%、57.15%,单一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超过50%,存在对单一客户的重大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起,重汽新增威孚环保作为其天然气发动机的催化剂供应商,对于中自科技而言竞争压力正在加大。
此外,从研发投入力度来看,2018年至2020年,中自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099.01万元、3453.85万元、6883.11万元,三年合计研发投入1.44亿元。不过,由于营收规模的高速增长,各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18%、3.45%、2.67%,持续走低。(蔡嘉)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