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关注 > 正文
穿过孤独,与每个TA相拥
2021-04-02 08:1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据联合国估计,目前,全球已有逾7000万人患有自闭症。而在新冠疫情蔓延之时,本就存在社交沟通等多方面障碍的他们,正身处更为严峻的社会环境当中。

让我们再次为自闭症患者所面临的困境发声,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包容的社会。穿过孤独,与每一个“TA”温柔相拥。

孤独:谁会擦亮那扇“窗”?

伊拉克小男孩萨米尔总爱趴在自家阳台的栏杆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这是他了解外界“唯一的窗口”。

自小患有自闭症的他,会朝着路过的车辆招手,看着别的孩子玩耍,却很少走出去与他们交流。他的母亲说,“我希望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去正常的学校上学……我也希望他可以和我说话。我想听到他的声音,听他喊我‘妈妈’。”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从幼儿期开始显现的终身神经系统疾病。多发生在3岁以前,核心障碍为社会交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大概有超7000万人正遭受自闭症的困扰。约合每16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病。中国则有1300万自闭症患者,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300万人。

自闭症的成因,至今仍属未知。据世界卫生组织,现有科学证据显示,许多因素都可能使部分儿童患泛自闭症障碍,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

沉默、疏离、与世隔绝……这些字眼,为孩子们打上了特殊的“标签”。可他们其实只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也渴望爱与被爱。

在自闭症患者本杰明拍摄的一部记录短片中,他总爱问其他人,“我能给你打电话吗?” 而所有受访者都笑着回应:“当然!”

听到答案后,本杰明总是忍不住开心微笑。他说,这个短片讲述的是他和健全人相处的故事。但谁又能否认,每一次“当然!”,不也是世界对他发出的温暖邀请呢?

无助:新冠疫情加剧困境

残酷的现实是,长期以来,很多自闭症患者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遭受着不等待遇。新冠疫情,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等现象。

当下,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一些父母就在担心,疫情将对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产生“毁灭”的影响。

因为这些孩子们本该在正式入学前,接受为期一年的早期强化行为干预计划治疗。但受疫情冲击,服务机构先是被迫暂停数月,重启后又因资金问题,大幅缩短了学时长、减少了训练项目。

孩子们能否适应学校的生活?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多交朋友,不被他人歧视和欺负?他们,会不会永远都不会倾诉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无助的情绪,压在父母心头。

《华尔街日报》的一项调查还显示,新冠疫情下,由于缺少相关医疗专业人士,针对患有自闭症等智力发展障碍的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困难。此外,由于部分患者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其新冠死亡率,也比普通人高很多。

疫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使自闭症患者面临巨大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此前专门指出。而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支持系统的“崩溃”,使自闭症患者在行使自身权利时,面临更大障碍。

希望:探寻挑战和机遇

自闭症患者面临的难题,不止于此。由于核心障碍伴随一生,很多人长大成年,步入社会后,依然可能“寸步难行”。

美国一位母亲亚历山德拉介绍说,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儿子,聪明又肯干活,但他的感官较常人更敏感,社交方式也特别。“这意味着,传统工作环境对他来说,处处都是困难。”

与他人的持续交谈,可能让他感到焦虑,工作环境中的噪音和荧光灯,也都可能造成他的负担。

如何才能帮助自闭症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呢?为此,联合国将在2021年4月8日举行主题为《工作场所的包容:后疫情世界的挑战与机遇》的线上活动,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展开小组讨论。

联合国指出,疫情下,新的工作方式,包括远程工作和使用新技术,为自闭症患者创造了机会。比如,通过社交软件在家办公,他们的社交压力可以得到大幅缓解。

携手:不会放弃每一个“TA”

尽管目前,自闭症仍无已知的治愈方法,但我们,应该更深入、系统地了解这种疾病,更不会放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TA”!

——多早能够发现儿童患泛自闭症障碍?

在一岁前发现很困难,但一般到两岁时就可以确诊。

发病的特征包括,语言和社交技能发育推迟或暂时倒退,出现重复刻板行为模式。

——如何帮助自闭症患者?

父母可帮助确保患儿获得卫生服务和教育,并提供关怀和鼓励的环境。

社会应向患儿及其家庭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转诊和符合其各自需求的实际支持。循证社会心理干预措施,如行为治疗和家长技能培训规划等。

各国政府可加强对自闭症的宣传和治疗投入,使物理、社会和舆论环境更便捷、包容和支持。

愿所有来自“星星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星语心愿”。(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