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关注 > 正文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捍卫的还是祖国
2020-11-17 10:35:50 来源:燎原视角 编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968年12月5日,离大雪还有两天,中南海怀仁堂里。

一位秘书匆匆走进来,面色凝重,他径直来到正在接待外宾的周恩来身边,对他耳语了几句。一向处变不惊的周总理脸色一变,站了起来,有些恍惚。

周恩来、彭恒武、郭永怀

秘书向总理汇报的,是凌晨发生的一场空难。

新中国为了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已经奋斗了很久了,那个时候可谓已经进入到非常关键的时刻。在青海待了45天的郭永怀,带着在实验中发现的重要数据紧急返京。彼时中央首长在等待听取他的汇报,妻子在企盼着他归来的消息,45天的驻守终于有了结果。他有些兴奋地登上了从西北基地,飞往北京的专机,却不料死神已经慢慢降临。

当时民航刚起步,中央为了确保安全,不鼓励科学家们坐飞机。而且周恩来总理还再三叮嘱,但郭永怀为了赶时间追进度,为了早日实现原子弹,让国人腰杆子硬起来,他还是选择早一点展开工作,就乘坐了夜航机。这样一来晚上就可以在飞机上睡上片刻,便不用耽误第二天的工作进度。

经过一夜的航行,天际逐渐泛白,他看见了熟悉的故土。飞机终于到了终点,开始慢慢降低高度。彼时临近冬季的北京,是雾蒙蒙的,能见度很低。可就在此时,首都机场方向传来巨响,震耳欲聋般的巨响。

在飞机距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一个接力的距离就能平安抵达,它却突然失去平衡,猛然向下坠去,扎进了附近的玉米地。生与死之间往往只有10秒,何其短暂。但郭永怀却在10秒之内紧急反应,"我的公文包!"这五个字,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遗言。

最终,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飞机残骸和尸体散落一地,全是烧焦的味道。看过《一把青》的朋友应该知道,飞机坠落的现场惨不忍睹,所有人都尽了全力也没有找到一具尸体。不过经过反复寻找后,大家发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一幕: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了一起。看起来他们像是用尽生前所有的力气,紧紧焊在了一起。

当人们终于用力把两具尸体分开,看到的一幕,让所有人的脑袋就像全屏雪花般嗡嗡作响。在两具尸体的胸部之间,赫然出现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边缘有些烧焦,但里面的东西却完好无缺,没有任何破损。人们翻开一看,是一份绝密文件,有关热核导弹的试验数据,瞬间泪目。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捍卫的还是祖国。

14人,只有1人重伤生还。大家还是根据郭永怀斑白的发辨别出是他。

后来据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周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他想起了郭永怀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我想尽快投入工作。"更是泣不成声。痛心疾首的他随即下令彻查这一事故,但直到今天,飞机失事原因,仍然是个谜,有人说是因为飞行器故障。

都说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可对于枕边人的离开,何尝又令人悲痛欲绝呢?郭永怀的妻子名叫李佩,听到噩耗之后,她一句话都没说,躺在床上,硬是强忍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只发出一声轻不可闻的叹息。想必这就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

她中年丧夫,后来晚年丧女,她活成了中关村的一片孤岛,却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成为中国最后的贵族。

在他去世20天时,中央授予他"烈士"头衔,举世哀悼。

1968年12月27日,在飞机失事后的第22天,借助他拼死护住的资料,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爆炸终于试验成功,蘑菇云绽放在天边,发出雄狮般的怒吼。他却再也看不到了,雪终于落了下来。

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他功不可没。震惊世界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距他离去已经两年。他作为祖国的儿子,一生都在改善故乡家贫国穷的面貌,让它成为大国,不再积贫积弱。

1999年9月18日,在国庆50周年前夕,有23名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曾经因为机密而默默无闻,如今终于发光,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名单里群星闪耀,每一个名字都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中每一位,都担得起"国之脊梁"的称号,或者说国士无双。

郭永怀是这个群体中,唯一一个在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三个看似相通却不同的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相当于全能ACE。逝世那年他才59岁,何其惋惜。

他还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让它不只是蘑菇云,至此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中国不再被其他国家拿核武器威胁。

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更不应被历史所遗忘。

2018年7月,离他逝世已经过了五十个春夏秋冬,人们却依然记得他。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而在它旁边的212797号小行星则被命名为"李佩星"。这对伉俪明灯,纵使相隔万里,但作为照耀和激励我们的星辰,依旧持续熠熠发光。

纵观郭永怀这一生,他从农村娃到世界空气力学大师,看似开挂,却全靠勤勉,后来烧毁所有研究论文只为报效祖国,放弃了豪车别墅,换来的却是中国科技事业的腾飞,为了那团升腾的蘑菇云,他可以拼死保卫"绝密文件",工作中也曾劳累到昏厥,他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铭记。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校园的一片不起眼的绿丛中,有一座半身塑像洁白如玉,上面刻着两位先生的名字,立在一条小径的尽头。

我们翻阅中科院71年的成长史,就像看到了两位先生——从白手起家的辛酸,到睡硬床谨防自己睡着筚路蓝缕的拼劲,"出国也是为了学成回来"报效祖国的赤忱,还有在3800米戈壁滩隐姓埋名的坚守,以及两弹事业淡泊名利的追求,每个数据都要自己经手求真求实的探索,以及对伴侣岁月无改的深情……

一个个在岁月的星河里熠熠发光的名字指引我们大步迈向前,虽然不曾亲眼见过他们,但他们的引力一直都在。它年年都吸引着无数学生前来缅怀,将一束束白菊敬献于塑像前,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少了年轻人的身影。

当我们为网红不断喝彩打赏时,有没有人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这个时代究竟成全了谁,又遗忘了谁?

时光荏苒,有些人虽然已不在人世,但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甚至有些话语,都被历史所铭记了。郭永怀就是这般如此!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