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关注 > 正文
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平稳回升态势,央地政策加码发力促销费
2020-08-24 08:55:15 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

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多年来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国民经济继续稳定恢复,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改善,投资、消费继续回升。其中,汽车类商品零售总额实现两位数增长,智能电子设备也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消费恢复的重要推动力。

为巩固消费市场的向好势头,多个部门相继部署下半年促销费重点,利好政策还在密集释放。业内分析,随着利好政策陆续落地,以及地方细化举措出台,接下来消费复苏将获得更有力支撑。

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平稳回升态势

今年3月,我国明确提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复苏。

在8月20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了1—7月中国消费市场运行有关情况。他表示,今年7月份,国内疫情防控不断保持向好态势,生产生活秩序总体恢复正常,市场主体活力逐步复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发力见效,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高峰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持续稳步复苏,下一步,随着援企稳岗、纾困减负和稳定消费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发力施效,我国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消费升级持续推进,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平稳回升态势。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万亿元,环比增长0.85%,同比降幅连续5个月累计收窄19.4个百分点,呈现消费市场继续向好、服务消费加快复苏、网络消费高速增长、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等特点。另外,7月份商品零售额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0.2%,增速今年以来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其中,汽车市场销售明显提升,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同比增长12.3%,比上月大幅反弹20.5个百分点。

据统计,7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3%,为2017年以来次高增速;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3%,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一些新产品增势强劲,如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都保持比较快的增长等。

在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中,汽车以及升级类电子产品表现突出。作为消费市场大头,汽车家电市场已经出现加速回暖迹象,并成为消费恢复的重要支撑。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逐步趋于活跃,但消费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持续向好,扩大内需、助企纾困、稳岗就业等系列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促进消费的措施不断发力,各种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消费总体将延续复苏态势。

央地政策加码发力促销费

近段时间以来,多部门相继部署下半年促消费重点,其中尤以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为重头戏。为巩固消费市场的向好势头,利好政策还在密集释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近日表示,下半年,我国将加快推动智慧零售、在线教育等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汽车购置限额,放宽新能源汽车限购,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等给予适当补贴。

此前,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明确进一步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促进家电更新消费,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家电更新消费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商务部将于今年9月9日至10月8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开展“百城万企促消费”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在持续推进已出台的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政策促进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推出纾困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规模性政策,特别强调用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支撑居民收入,以此来促进消费、拉动市场。截至5月,全国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累计发放190多亿元消费券,大大提升了民众消费热情。

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

近日,陕西省启动家电惠民补贴促销活动,将以扩大消费、稳定增长为目标,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引导消费、创造消费、保障消费的功能,以各种促销活动为主要载体,推广扩大健康、智能家电产品消费,实现市场消费总额和居民消费品质提升。

重庆市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将从加强夜间经济规划布局、建设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所、培育丰富夜生活业态、打造夜间消费品牌、推动夜间经济创新升级发展、完善夜间经济功能配套等6个方面加快夜间经济发展。

为了拉动文旅产业复苏,挖掘当地文旅消费潜力,以及回报抗疫期间全国各地对湖北的支援,8月7日,湖北省正式启动“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活动启动9天,湖北各大景区累计预约538.4万人次、接待游客326.2万人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