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天津滨海网>资讯频道 > 滚动 > 正文
2019年锦绣非遗走访:甲路油纸伞
2019-05-14 18:27:43 来源: 中国金融商报网 编辑:

前言:传说在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鸾是甲路张氏的女婿,有一次逸居甲路,从当时的京城杭州带回了一把油纸伞。甲路人心灵手巧,竟从这把伞中摸索出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并不断改良工艺,后来还世代以纸伞为主要营生。

“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一直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

2019年度《21世纪经济报道》携手渤海银行联合发起“锦绣”——2019中国贫困地区发现之旅。在万物复苏、绿柳成行的3月,走访再次开启。

第五站:开合之间,守望千年

甲路村位于婺源县的西北部,村里人多姓张。这里之所以盛产油纸伞,传说是缘起于一件偶然的事。在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鸾是甲路张氏的女婿,有一次逸居甲路,从当时的京城杭州带回了一把油纸伞。甲路人心灵手巧,竟从这把伞中摸索出了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并不断改良工艺,后来还世代以纸伞为主要营生。

在古代,甲路村地处古徽州和古饶州之间的通衢要道上,所以被称为“甲道”。至今,在村里面还有一条数百米的石板街,以及一座横跨小溪的廊桥——村里人称它为“花桥”,这些都是古驿道留下的遗迹。数百年后,驿道上的历史烟云早已散去,但村子保留了下来,油纸伞的古老工艺也保留了下来。

在过去,人们曾经撑着一把油纸伞在婺源的田野中行走,在苏杭的雨巷中行走,在中国的文学意象中行走。走着走着,蓦然回首,雨中的人们早已不再使用油纸伞了,改用更为廉价、方便携带的钢架伞。那些承载着记忆的油纸伞,退回至历史深处,只能以收藏品的形式偶尔出现。

戴根盛进入油纸伞行业是在1990年,那时油纸伞在钢架伞的竞争下早已惨淡,辉煌的年代早已经过去,曾经随处可见的油纸伞作坊全部消失,传统油纸伞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戴根盛戴着眼镜,谈起油纸伞和自己的往事,娓娓道来、滔滔不绝。他今年59岁,身上有一股子文化人的儒雅,又有手艺人的专注和热情。当年他和油纸伞的结缘,其实非常偶然。

他先是在甲路乡(甲路村的上级乡)的中学当老师,后来又到乡文化站任站长,其间这个文化站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站”。有一回,江西省文化厅的领导到文化站里考察,专门提起了传统油纸伞,这让他开始关注起油纸伞的事情。

要复兴油纸伞,得先为油纸伞找到市场。当时,他最先想到的是把油纸伞销往杭州,让当地的旅游商店将纸伞卖给游客。杭州市西湖有白娘子传说,在西湖边撑一把油纸伞,太符合中国人的文学想象了。

于是他向当时的乡书记汇报,乡里同意借给他5000元启动资金进行试验,但这5000元需要他自己担保。“当时说的是,如果成功了,这5000元就是乡镇里对伞厂的投资,如果失败了,就是我个人向乡里借款,要我全部归还。我当时的工资只有几十元,相当于我如果失败了,要还给乡里10年的工资。”

拿到5000元后,他组织了甲路村仅存的4名老艺人,重新恢复传统的油纸伞工艺,并赶制出500把油纸伞。之后,他将部分纸伞带到杭州,希望在这里打开市场。

800多年前,南宋丞相马廷鸾把油纸伞从杭州带至甲路村,甲路村民自己摸索,造就了油纸伞业的繁荣。谁能想到,800年后,戴根盛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他又甲路村出发,来到杭州,希冀杭州市场帮助甲路的伞业重新辉煌。

那时,戴根盛和几个师傅肩挑背扛辗转乘车,才把纸伞运到杭州西湖边。“我就和那边的旅游商店说,帮我把伞摆上去,能卖出去再给我钱。”但他在店外等了几天,却发现店员从来没把他的伞摆上架。后来他又辗转到苏州、扬州等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才逐步地找到了买家。

古老的甲路伞业,像是一棵干枯的老树,第一次被浇灌了一点点的水。经过戴根盛和几位老艺人的艰难打拼,伞厂规模逐渐做大,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也参与进来。甲路伞业后来在戴根盛的带领下,虽一路跌跌撞撞,但也越发地富有生机了。

地处古驿道上的甲路村,有着天然的商贸优势,往来不绝的商贾,将这里的油纸伞销往饶州、徽州、杭州等地。从徽州出去的徽商,他们在大江南北经商,每到一地,也将甲路油纸伞带至当地。

民国时期,甲路油纸伞的生产达到过一个高峰,当地有伞铺36家,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油纸伞的年产量高达25.2万余把。由于甲路伞的品质可靠,有一首民谣唱到,“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

如今,戴根盛正在试图通过对游客的开放体验,以及伞面内容的个性定制等,让更多的人喜欢油纸伞。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油纸伞又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中。而年轻人对汉服的热衷,也预示着油纸伞的新机。

锦绣,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播者。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天津滨海网"或电头为"天津滨海网"的稿件,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天津滨海网",并保留"天津滨海网"的电头。